中新网6月2日电据加拿大《环球华报》报道,从插队山西的“老三届”,到国际贸易公司的总裁,移民加拿大将近20年的刘培新,走过了一条个人奋斗的创业之路。老话讲“三十不学艺”,而刘培新移民加国那年已届不惑,举目无亲,硬是从打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成为业有精专的老板。他的成功也证实,在加拿大只要有规划,肯付出,就会有所回报。 离京插队山西 刘培新在北京35中念书,这是一所京城名校,他与现在的副总理王岐山是同学。高中没读完,1968年10月就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于是刘培新来到山西大同地区插队。一年干下来,不但一分钱没挣,连口粮都不够。结果还要回城求助亲戚邻居,凑一些杂粮,从永定门南站运到乡下,才能勉强渡日。 1972年从晋北转至晋中的祁县,进入一家铸造工厂,主要生产暖气片。正是在这里,刘培新找到了他的“另一半”,太太原是上海知青,他们1981年成家。 1979年刘培新考入太原工学院纺织电气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涤纶厂,参与省纺织业重点攻关项目,在筹备组里负责供电系统。 “洋插队”艰苦扎根 决定来加拿大之际,刘培新一个父辈朋友在新华社工作,了解海外华人生存状况,遂给他提出应付艰苦的忠告,所以刘培新对吃苦是有心里准备的,况且他有土插队垫底。 1989年通过读语言学校,刘培新来到加拿大。当时他身上只有300美元,朋友帮助找的临时住处,头一个月的房租就要将近200元。 当时刘培新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这个西方国家扎下根来,不管面临到什么困难,从未有过动摇或仿徨,更没有考虑过什么回流或海归。 在渔场刘培新连续干了3年,以至于切鱼片成为熟练工种。车间里都是冰,处理线是流水作业,上下衔接。渔场多是季节工,忙的时候他有时一天干两个班,不到7点在一个渔场上早班,3点下班;稍事休息又赶往另一个渔场,从5点开始上晚班,直干到夜里1点。刘培新不讳言劳动强度是很大的,有时甚至累到鼻子流血。 从1990到1992年,刘培新到卑诗理工学院(BCIT)脱产学习两年,进修项目是电力专业。这期间第二个孩子落生,刘培新也算是儿女双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