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过这一难后,中信泰富在大陆的业务进展又出现周折:在电信、电力、民航方面先后受阻或退出。 加入WTO后,中国虽然承诺对外资开放内地固话网业务。但因事关重大,中国政府不可能轻率开闸放水。中信泰富的外资身份使其试图进入固网业务的努力无功而返,不得不以保本价出让全国光纤网“奔腾一号”80%权益。这一消息的宣布曾使中信泰富股价在一日之内重挫9.44%。另外,由于国家电力改革尚在布局之中,中信泰富在这一领域也暂无大的施展空间。2006年中报披露,出售处于亏损状态的吉林电厂60%权益,而利港电厂三期、四期工程则在有序推进。 航空方面,中信泰富亦呈战略退缩态势。2006年6月,在国泰、港龙两家航空公司重组中,泰富将其在国泰的股权从25.4%降到17.5%,同时出售所持的28.5%港龙权益,总套现额逾50亿港币。 点评 适时出手购得中信泰富股权,荣智健对这一步棋早已胸有成竹。父亲离开中信、集团资金紧张和王军的上台,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成为荣智健MBO一举成功的总原因。迄今为止,高层借贷百亿收购国企股票的案例,只有荣智健一宗。此后,荣智健一边增持一边高调宣称中信泰富不是红筹股,大有进一步收购中信香港所持中信泰富股权之意。 荣智健率中信泰富左冲右突,但绝不是盲目扩张。从参股国泰、收购恒昌到布局电力和基础建设行业,他选择的投资项目都建立在对宏观大势的把握之上,且被并购企业都有相当好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前景。中信泰富涉足行业及参股、控股模式层次分明,一丝不乱。2006年上半年,中信泰富营业额和净利润分别达到229亿港元和36亿港元,是名符其实的蓝筹股。而当目标企业赢利能力下降,或发展前景不明朗时,则果断收缩,绝不拖泥带水。荣智健近二十年来的运作尽显大家风范,经典案例之多足可以写一部教科书。但商海无常,亚洲金融危机中他最终还是倚仗中资背景才得以过关。 中信泰富猜想 1993年开始涉足的特种钢铁业务逐渐成为中信泰富的新主业。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家电、汽车等行业对特种钢的需求不断增加。特种钢冶炼的资金、技术门槛极高,行业增长空间及边际利润与普通钢不可同日而语。中信泰富以惯用的大手笔并购,迅速掌控了数家优质企业,树立了行业龙头地位。 2004年1月,中信泰富间接取得大冶特钢(8.53,0.78,10.06%)9.4%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经过一系列增资和重组,最终持有大冶特钢58.13%。2005年6月,石家庄钢厂80%股权在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中信泰富又以12.82亿元得手。至此,中信泰富特钢产业规模已位居全国第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