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十月,北京的天,渐凉了。 在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个角落,一位两鬓花白的老者刚刚收敛起推打的太极,继而步履矫健地迈向自己的工作室,这时候是早上七点半。 而他就是我们此访的主人公——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 陆相生油,还是海相生油? “那是一个属于海相生油盛行的时代。所谓海相就是地层是在海里面沉积下来的地层。所谓陆相就是海水退出了陆地,剩下了河流、湖泊、沼泽,这个时候再沉积下来的地层叫做陆相。” 1942年,中国地质学家潘锺祥的发表了一篇陆相生油的文章,文章观点认为在陆相的地层同样也有油气。声音发出后,没有支持,潘锺祥的理论被搁置。 全世界搞地质的学者都信赖海相生油理论,所有的油气勘探也是在这套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时候潘锺祥搬出一套陆相生油的理论,就像是解放初期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一样被排斥。 解放后,海相生油理论逐渐虚弱,运用这套理论来指导的油气勘探工作成绩颇微。这时,李四光、黄汲清这些地质界的老前辈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运用了潘锺祥陆相生油的理论来找石油。 1959年,大庆油田诞生,潘锺祥的陆相生油理论被证实。在这套理论的指导下在断层复杂化的断块地区山东东营发现了胜利油田,在辽河地区找到了辽河油田。大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胜利油田最高产油也达到3300万吨,辽河油田年产2000万吨,这样加起来,中国东部就有每年1亿吨的原油产量。 回忆嘎然而止,沉浸在昔日中国油气辉煌历史中的刘光鼎院士神采渐然淡定,他总结说:“从50年代初期到上个世纪末,我们都是在陆相生油理论指导之下找到了油气,支持了经济建设,这是我国油气的第一次,其成绩是卓越的。陆相生油理论为中国油气资源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基础,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次。但这一理论也造成了中国油气勘探上的思想禁锢和认识误区,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陆相地层里找油,甚至还把陆相找油的方法和思路应用于海相地层勘探,这显然与实际的地质状况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油气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石油开始自给不足。 刘光鼎院士边写着数据边说:“1993年我国就开始进口了3000万吨原油;1997年进口已达到7000万吨,到2001左右,国家每年至少要花 250亿美元用于进口石油,而且这个发展趋势一直在增长。当时朱镕基总理就认为,这种发展趋势是国家不堪负担的一个重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