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7年的弹棉胎、扎扫帚、做衣服起步,到现在的多元化经营,50多年过去了,红豆集团从几人的小手工作坊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化集团式。近日,《证券日报》的记者有幸采访到了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在采访中,记者深刻地体会到了红豆集团发展路途的艰辛。 在回顾红豆集团发展历程的同时,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有着很深的体会:“50多年来,红豆的发展先后经过了六个大节点,我们抓住了一次次发展机遇,实现了快速成长。” 小作坊的数次变革 红豆一直在前行 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回忆道:“红豆集团的前身于1957年4月起步,当时在政府‘小工业组织起来’的政策推动下成立的,同年11月份,正式起名为‘港下针织厂’。港下针织厂的成立,使原来从事小手工业的小手工业者开始有了工厂的意识,管理的概念,为后来红豆集团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这便是红豆集团开始的第一个起点。 如果说红豆的前25年,企业一直在起起伏伏中艰难前行,那么在1983年港下针织厂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一个叫周耀庭的普通农民以他天生的企业家禀赋,对这个饱经沧桑的小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个设备、工艺落后的祠堂小厂开始了划时代意义的蜕变,也带来了红豆集团今后的辉煌。 当时周耀庭到港下针织厂任厂长时,小厂只有八台老掉牙的棉纺车,仓库堆满了库存,工人大部分都回了家。但是他认为国家出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只要工厂管理方法得当,有资金,为了使小厂起死回生,于是就跑银行借贷款,而根据厂子以前的信誉,银行拒绝了,没办法,周耀庭只好用自家的房产做抵押,借了 6500元,买回了一吨棉纱。 但是在无锡长安染色厂染好色后,染好的纱已经装上了船,由于还欠着染色厂的染纱钱,装上船的纱被染色厂老板硬生生地搬了下去,这让周耀庭从反面更深刻地意识到信誉的重要性,也让他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重视企业信誉。 作为周耀庭的儿子,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认为1983年是红豆集团的第二个转折点,并且如此评价自己的父辈:“小厂面临生死存亡,时任当上村支书的周耀庭,也就是我的父亲受命于危难之中,凭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及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小厂迅速发展壮大。” 1983年底,周耀庭不仅基本清理了库存,全厂还是实现销售60万元,周耀庭实现了当年上任当年就扭亏为赢的奇迹。1984年,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得中国的乡镇企业犹如雨后春笋。周耀庭意识到港下针织厂一定要变,不变则废,于是,港下针织厂进行了一场从作坊小厂向现代企业脱胎换骨式的转变。这一变革也延续了几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