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管理层的领导力问题,一直是东西方企业在管理中遭遇的共同难题。我想以自己在联想的管理实践,谈谈联想的方法和经验。 可以说,2001年是联想发展中的一个分水岭。为什么呢?当时兼任董事长和CEO的我,从联想CEO的位置上退下来,然后把一分为二:其一是联想集团,专做自有品牌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另一部分是神州数码,专做国外大的产品品牌的代理业务和软件业务。 这2家都是上市公司,我自己退到了这2家公司的母公司——联想控股。我在联想控股的位置上同时建了3家子公司:专事高科技领域风险投资的联想投资、 房地产公司融科智地和专事并购投资管理的弘毅投资。联想控股对他们只是投资控股而已,不进行具体的管理。 如今,2家投资公司管理了11亿美元的基金,回报相当不错。房地产公司也做得不错,2006年有30亿元的营业额。作为一家制造业公司,我们是大跨度地发展3家新的子公司并取得成功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充分调动核心管理层和公司骨干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呢?联想在做业务、做事的时候,特别注意“带人”——事业要做出来,人也要培养出来。这样的做事风格,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它被我们称为“ 发动机文化”:我作为联想的第一把手,是一个大的发动机。 我希望把我的副手们(各个子公司和主要部门的负责人)都培养成同步的小发动机,而不是齿轮——齿轮是没有动力的,无论我的发动机再强大,齿轮本身再润滑,合在一起的系统所能提供的总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他们是同步运行的小发动机的话,我们联动的力量将非常强大。 怎样才能形成发动机文化呢? 首先,要提供舞台。我的副手们,都是有特殊追求的人。对他们来说,仅仅有物质激励是肯定不够的,精神激励极其重要,而这个精神激励主要是要给他们一个充分宽广的舞台。联想的具体做法是:当我们制定了总公司的目标和战略后,接着确定各子公司的目标和责任,和子公司的领导们讨论要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应该有哪些权利,并明确奖惩标准。 也就是说,目标制定以后,具体怎么去实现目标,是由子公司负责人或者部门负责人及他的团队设计的,当然在做之前,他们会把这个方案向总部汇报,以保持同步。 然而我怎么敢把这么一个舞台放心地交给下属呢?这当然需要培养。我们把公司的管理方式由最初的指令式,发展成其后的指导式,到最后形成参与式(下属子公司自己来做,总公司决策层只是参与而已)。 2001年联想分拆后,当时很多媒体担心,联想把这么大一摊突然交给了年轻人,会不会做得好。其实,后来的事实表明,他们做得非常出色,原因在于,其实分拆之前的2年,具体的采购、供应、销售等业务已经由这些年轻人负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