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吕万良教授介绍,在伦敦的历史上,因烟雾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们健康的状况曾多次出现,可查的类似事件达12起之多。1952年最为严重的一次,有4700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雾散之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英国当局组织力量对造成烟雾毒害的原因进行了调研,科学家们经过了近10年的努力,才弄清这主要是由于煤炭燃烧释放出的烟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等细小的纳米颗粒大量增加造成的。也就是说,纳米物质的小尺寸在给人们带来难以预料的好处之外,也可能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由此人们提出疑问:这些纳米材料进入生命体后,是否会导致特殊的生物效应?这些效应对生命过程和人体健康是有益还是有害?纳米量级的微小颗粒,是否会穿越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而影响大脑功能?2003年《自然》杂志报道了莱斯大学生物和环境纳米技术研究中心科学家Mason Tomson的工作,即巴基球(buckyball,碳分子组成的纳米级颗粒)可以在土壤中毫无阻碍地穿越。那么,纳米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进入自然环境,会不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这些问题不解决,纳米医药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将无法用于临床,毒性和安全性问题成为纳米医药研究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和纳米医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阻力。 吕万良教授认为,不管是目前各国对纳米产品概念界定的不统一,还是各个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空白,其根源都在于对其研究的不彻底。因为对于一个认识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事物来说,制定适当的政策来规范它发展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他认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如果在此领域有所突破,也许会催生有关法规的出台。 荷兰欧加农公司的TomSam博士则认为,目前纳米技术的发展面临包括精确定义、工作机理的基础研究、产业化、知识产权、环境影响的评估、制定相关规范和政策的六大挑战。这些方面都还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努力。TomSam博士强调,规范制度的建立并非是静态的,随着人们对纳米技术了解的深入,会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这些法规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