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以创新创业典型人物感染学生。学校设立“信和-创新贡献奖学金”,奖励在创新创业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设立“启航”励业金,奖励立志创业的优秀毕业生。贴近学生群体、宣传典型,让创新创业意识根植学生内心深处。 另一方面,以丰富的创新创业赛事吸引学生。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创“挑战杯”竞赛,并连续举办30余年,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将创意想法付诸实践。2014年起设立“校长杯”,以创新挑战赛的形式,联合众多成功创业人士,发现和培育优秀创新人才和项目,吸引大量高水平创业团队参赛,广泛覆盖在校生及年轻创业校友。 4.实习实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走出校园、走向市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学校强调对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学生的培养,以实践教育的方式,塑造价值、培养能力、传授知识,全面提升课内外和国内外等四类课堂的挑战度,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为创业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重点建设挑战性课程,建设具有挑战性课程的“第一课堂”,推动课程实践“做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实施SRT(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各类科研训练计划的“第二课堂”,构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全球视野提升和价值塑造的综合育人平台。结合带岗实习与社会实践,建设实习实践基地,落实校外实习的“第三课堂”,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拓展人脉、体验创业过程,全方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放眼世界名校,开展海外研修,提升学生国际视野的“第四课堂”,推动学生在国外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训练。通过四类课堂实践,进一步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5.创新机制,提供一站式精准服务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高校汇聚各类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过程的资源匹配,这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资金支持和创业能力培养,还应包括诸如工商注册、政策解读等一系列环节的帮扶。清华大学建立了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到形成创新创业项目,到注册公司,再到项目融资的全程化指导培育体系,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咨询、注册、融资、财务、法务、专利等一站式精准化服务。 针对学生创业初期的需求,清华大学邀请国际顶级创客作为驻校创客,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指导;邀请资深企业家和投资人担任驻校创业导师,和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与体会,提供实战指导;开设“潇潇工作室”与“志楠工作室”,提供创业技能和政策咨询,解读创新创业政策。针对学生注册公司的需求,清华大学携手工商部门开辟绿色服务通道。针对初创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学校通过汇聚启迪创投、泰有基金、水木清华种子基金、TEEC(清华企业家协会)以及厦门、 昆山、成都 、青岛、顺德、杭州、无锡等7地政府天使基金成立“清华大学创+种子基金”(简称创+种子基金),为初创期团队提供无偿不占股的种子基金,开创了高校、政府和投资界共同协作的新模式。 面向未来、面向发展,迎接创新创业教育新挑战 1.创新创业关键在创新 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均值高、峰值不显著,关键是缺少具有颠覆性的创意和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高校和社会都已匹配大量的资源的环境下,以往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缺少资金、指导和平台的问题将得到根本性解决。“缺少创新性”在现有阶段仍将是困扰创业者的一大难题,也是限制创业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应持续鼓励学生重视基础性的学术研究,创造出充实人类认知与实践基础的新知识、新技术,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进而实现从创新到创业的转化。 2.创新创业需要回归理性 创新创业工作要给予创业学生持续关注和后续保障,引导学生在理性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勇敢创业,不能仅凭一时热情,而需要长远的规划和思考。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创业发展咨询机构,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独立的思考自我、思考人生;通过实践探索、实习体验了解创业;通过与教师和创业者的交流明确职业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学生科学规划、理性选择,果敢创业。 3.创新创业呼唤开放包容 创新创业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一举即成的活动,而是一项需要探索、需要冒险、需要实干的事业,成败与否不可预知。社会上大多数人仍然更愿意褒奖成功者,却很少为失败者喝彩,很多创新创业萌芽也因此被扼杀在摇篮中。高校作为学生成长的土壤,应该承担起营造开放、宽容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的责任,不以成败论英雄,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鼓励、引导、扶持和帮助学生创新创业,降低创业成本,给予学生冒险和试错的机会。 4.创新创业是核心竞争力 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解决学生的生存问题,而应更多着眼于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生涯发展的可能。通过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才能,让首创精神成为学生诸多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能力。让学生敢于拥有梦想、勇于实现梦想,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作者: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