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近日教育部下发文件,表示将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此举已经在北京部分高校开始推行,并取得一定效果。据了解,北京市近3年划拨了250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展4000项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目前已经支持完成2000余项。 曾几何时被目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进入新世纪后饱受就业苦恼之煎熬,据统计,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145万,2009年为610万,今年为631万。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使部分大学生染上了“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焦虑症,有的选择大二研一就报考公务员,有的则随大流报考研究生。 有人对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一、大跃进般的大学生扩招超越了经济水平的承受负荷;二、大学教育落后于时代发展,专业设置没有针对市场需要;三、高等教育腐败,过分强调高校的工具理性;四、社会其它领域的腐败,关系网破坏了公平竞争原则。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更是意义重大,解决这一难题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之责任。事实上,政府也是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的,比如,已经推行数年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此番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试行高校学生取得创业分才能毕业,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尝试。为此,北京市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共投入2.21亿元资金,目前已经投入8760万元资金建设了187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投入1750万元资金建设了59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投入560万元资金支持了10项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如此投入说明政府对此确实是非常重视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顶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句话包含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发展的前排,就一刻也不能没有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大学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将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作为解决就业的一个突破口,宏观上呼应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微观上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良性就业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应该为这样一个着眼民生的政策鼓掌叫好的。 然而,高兴之余,我们也有许多许多的担忧,比如,既然是高难度的创造性活动,并非每个人都能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将其作为强制性的毕业要求是否过分?比如,北京能如此投入是因为首善之区的政府财政充裕,弄个大手笔没什么压力,但是财政没那么宽裕的中西部省市呢?比如,如何避免将眼光太集中在缓解就业压力上,而将这种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演化为促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