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的资产当然还称不上是富豪,但是对于这三个人来说,绝对是意义非凡的一笔财富。如果按照嘉欣丝绸招股说明书的描述,1951年出生的胡如华、1965年出生的刘俊兴、1970年出生的钱迈,都是嘉兴本地人,是嘉兴丝绸集团公司的老员工。 这是一个当下的民营企业中非常典型的故事。1999年,丝绸行业竞争激烈,嘉兴丝绸集团公司负担重、经营不善、投资分散而且亏损多、大量坏账无法收回。嘉兴市政府同意将其改制为股份制有限公司。 包括公司董事长周国建在内的308名职工,以自然人身份,成为股份公司的共同发起人。 10年之后,这家中小板公司有182名自然人股东出现在《理财周报》整理的新富名单中,其中两人资产过亿,22人资产过千万,他们中排名最末的一位拥有价值50万元的股票。 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南北大面积发生。10年之后,在我们的新富排行榜上,则出现了大批脱胎于某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乃至事业单位的公司;还有部分被当时税收优惠政策所吸引,而顶过“假外资”头衔的公司。 相比白手起家的科技型小企业,这些历史复杂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受到外界质疑。上市在给了他们融资机会的同时,也不得不逼迫他们将当年的档案翻出:为何改制?如何评估资产?如何分配股份?以何出资?…… 在这样的质疑声中,这些公司的股东们所获得的巨额财富,也变得暧昧难明。 我们无意用传统的道德眼光去审视这一部分财富,因为我们了解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同时我们相信中国关于上市公司的监管体系。 公司上市之后,必然受到公众和市场的约束,失范行为终将获得法律法规制裁、和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的惩罚。 在那些激情澎拜的白手起家故事之外,我们不能忽略这样的一个财富群体。 复杂的历史和股权结构,并不一定就是坏公司的必然标签。而当年那批通过种种方式买下自己企业的人,只要没有被证明违规违法,他们的财富,就依然值得被尊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