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on计划进入中国的消息上周我刚在微博上看到,这一定会是今年商业的一大经久不息的热点。我们做行业的,自然会把频道转到关注模式,好好地看一场大戏。
我看到一些评价,无论是新浪微博上的国内大拿们,还是Techcrunch上的老外观察家,几乎都不看好Groupon进军中国这件事儿。普遍认为Groupon会像之前的几个美国互联网巨头一样,热热闹闹开场,灰头土脸收兵。看来,“中国魔咒”一直是缠绕公司的梦魇,eBay、雅虎、谷歌等莫不是在中国铩羽而归。
所以,Groupon若要在中国开张,他们应该第一时间咨询一些中国互联网业界的资深人士,譬如李开复李总,个中的甜酸苦辣滋味,估计他能提供非常多的一手经验和教训。
对于Groupon进入中国这件事,笔者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2011年及时进来是对的,而且越快越好;同时,这确实会是一条艰辛之路,把握得不好一样尴尬收场,徒留笑柄。然而,决定Groupon是否在中国成功,恐怕首先得取决于Groupon自己是否在全球市场上能持续成功,取决于它下一步如何把团购这个消费热潮维持下去并推向新高峰,取决于它能否在技术和服务上迅速满足和超越新时代消费形态的变化。
有消息说Groupon建立了一个来自本部的高管层,并在中国一口气找了50位麦肯锡顾问(那则招聘广告上的McK是否确实指McKinsey?),并计划3个月左右招足上千人的团队。因此论家普遍说,MBA和一流咨询公司背景的国际化团队,在互联网市场上必败无疑。海龟被土鳖咬得遍体鳞伤,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其次,普遍认为本土上千家现有的团购网站集体扑上去撕咬Groupon,即便不是马上毙命,至少也是奄奄一息了。
这些观点也言之成理,但笔者认为这多少误读了国际互联网巨头兵败中国的深层次原因。从以往的事例判断,像雅虎、谷歌在中国的落魄本质上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这样的平台也是媒体,他们经营着媒体业务,这已经注定了他们的下场。在中国,特殊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和舆论环境,决定了国际性大公司是被捆绑了手脚在竞争。
Groupon是否能成功,绝不取决于现有的国内团购企业。笔者判断,这个市场上最终只能容许极少的几家生存下来,有没有Groupon加入战局,现有的这些企业并没有太大的胜算。大量中国的团购企业如果只是就团购而展开业务,一定好景不长。而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几家互联网巨头反而有更大的赢面。
Groupon的团购模式其实很简单,早在90年代末的时候,比尔-盖茨的微软合伙创始人保罗-艾伦就曾过一家类似的团购网站,但为什么几年之后就难以维持而破产了?为什么如今两年不到时间Groupon就能这么火。不仅消费者追捧,而且投资者也纷纷挤破头?Groupon为什么牛到拒绝谷歌的60亿美元巨头收购?
笔者不久前的一篇文章“电子商务落幕,社区化商务登台”中提到了,社区化商务将是今年互联网的一大热点。Groupon横空出世,是世易时移,条件和时机对了!在一个完美的时间,Groupon用非常简单的团购模式,利用了深入人心的社会化媒体基础,参透到消费者参与、合作与分享的新消费趋势、消费者和商家新型的互动关系,做起了一盘大局。
对于投资者来说,Groupon具备了社区化商业最近的一条线路图,Facebook忙活了老半天,它也只是一个网友们交流八卦的社区。它过去的商业化努力就曾遭到网友的抵制。而Groupon妙趣天成,用户都是热衷打折的消费达人,这些人一开始就贴上消费者的标签,而Facebook、Twitterz只是他们呼朋唤友的工具。
但Groupon模式太简单,如果只是团购,那未免也太脆弱了,也难怪入门门槛很低。Groupon能否持续成功,不仅要看Groupon有没有能力利用现有的大笔现金来维持消费者对团购的热情,也要看它能否不断捕捉消费形态的深刻变化,将线下和线上结合起来,产生更多的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消费方式。
所以,Groupon拿了那么多钱,必然要全球快速扩张。至于说进入中国的模式,我觉得也有些胜算因素。
首先,Groupon执行力方面比较凌厉。据说负责全球扩张的是在德国的团队,它一般都是通过收购竞争对手,或从竞争对手那边大量挖角,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当地的资源、经验和团队。
其次,Groupon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合作伙伴:腾讯。腾讯是中国第一大互联网企业,拥有社区化基础,而腾讯虽然已开始自己尝试团购业务,但未必了解团购之后的商业意义。腾讯愿和Groupon合作,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笔者看到有人呼吁集体起来抵御Groupon的入侵,不禁莞尔。电子商务需要有新鲜力量来发展推动,随着Groupon进入,团购市场会真正热闹而且具有商业意义。我们大家放松心态,一起好好看这场大戏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