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聚一高抓落实 苏州人社在行动 历时5个月的2017年度“中国·苏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月中旬正式落下帷幕,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数十位创业精英,涵盖计算机软件、生物科技、生态农业等高科技领域的12个项目同台竞技。这一连续举办9年的创新创业大赛,在对苏州创业环境及创业服务做出推广的同时,也为苏州带来越来越多的全国各地的高校优秀人才和项目。 鲜花经过脱水、脱色、烘干、染色等一系列复杂加工,就可以制成能够保存数年的工艺品,近年来,这样一种被称之为“永生花”产品走进人们的视野。在10月15日的决赛现场,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马崇文带来的永生花项目,凭借脱水和染色工艺上的创新,在外观和手感上足以“以假乱真”,让人眼前一亮。 “这次也是我第四次来到苏州,经过考察发现,苏州的创业氛围和政策支持都很优厚,这次的比赛成功也坚定了我的信念,我们的团队决定年底落户苏州吴中。”马崇文说。 随着优质创客资源的不断汇集,苏州的创新浓度越聚越高,如何让创业型企业走得更远?也成为苏州人社部门思考最多的问题。“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活力迸发的城市,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渴求创新,我们希望做优双创环境,吸引和扶持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健康成长。”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谭国明说。 坐落在苏州工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内的苏大天宫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仅用7年的时间就成长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究竟是什么让它得到了如此迅速的发展?用公司总经理袁方的话说,“苏大天宫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3年免租,400万元研发经费,享受人才住房补贴,介绍融资渠道……让苏大天宫快速成长。 目前,除了像袁方这样的高校毕业生及留学回国人员等精英人才外,苏州就业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已全面覆盖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转业军人、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等各类对象;创业扶持政策涵盖创业培训、开业扶持、贷款融资、创业孵化等多个层面,涉及从创业意识萌发到初创企业再到发展壮大的各个创业环节。同时,苏州市聚焦重点创业群体,出台了创业引导性资金、创业社保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各类创业扶持政策达15项。仅去年一年,苏州市就制定出台了创业孵化补贴、天使投资补贴、创业培训示范项目补贴等多项政策,引导创业孵化机构、天使投资以及高校、社会培训等各类机构参与双创活动,实现了社会优质资源向双创工作聚集。今年,苏州还进一步完善了创业贷款政策,拓宽贷款对象、降低担保门槛、增加经办银行、简化手续流程,积极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对创业的扶持作用。 花秋华曾是一名失业人员,目前在姑苏区经营一家母婴用品店,由于今年小店进行了扩充,资金周转不过来,在得知花秋华的需求后,苏州市创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便及时给她介绍了“创e贷”这项贷款新政。今年5月9日,她通过苏州“创e贷”进行网上贷款申请,仅仅在申请两天后就拿到了10万元贷款,也成为苏州首个“创e贷”平台受益人。“办理流程简单,而且这项贷款三年后政府返还利息,对我们的创业真是帮助太大了。”花秋华说。 今年,苏州市人社局联合多部门共同开发了苏州创业担保贷款公共服务平台“创e 贷”,方便申请人在网上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和实现数据共享。自4月底正式上线以来,截至11月2日已发放贷款275笔,4190万元。这项政府贴息、快速便捷的贷款方式,也让苏州创业者的创业之路更加通畅。 与此同时,苏州近年来还在成功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省级“三创”工作,围绕“建设工作体系健全、政策精准落地到位、创业培训体系完善、创业服务体系高效、绩效管理规范到位”等方面工作重点,对照认定标准,分模块做好创建。创建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一批创建工作典型,姑苏区沧浪街道就是其中之一。该街道在做好常规创建工作外,在创业服务创新上,推出“渔职联盟”就业品牌,实现360度、全方位、全覆盖、一站式的优质就业创业服务,极大地调动了辖区群众的创业积极性。 创业富民的关键,不仅在于良好的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还在于从高端人才到普通市民,更多的人享有创业机会,构建更为覆盖范围更广的创业服务体系和平台。为此,苏州市加大创业孵化载体的建设,努力让想创业者创成业,以大学生公共创业实训基地为基础,探索具有苏州特色的“众创空间”运营模式,积极构建多层次创业富民平台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创业孵化基地230个,其中国家级创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创业示范基地31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