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0到3岁,难中难。孩子不到幼儿园入园年龄,家长又往往是工作缠身,除了祖辈隔代照看和家政人员的辅助,几乎难寻其他正规的托幼方式。一些社会机构纷纷开办婴幼儿托管机构,但这些机构的合法性、人员资质、场地条件等都难以确认。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幼有所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幼有所育”谁来育、怎么育,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 “入托”有多难? 入托率仅4.1%, 近八成婴幼儿靠祖辈看护 据统计,全国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入托无门”成为很多0岁到3岁幼儿家长的心病。孩子半岁后,母亲产假结束,需要全职工作。距离幼儿园入园年龄3岁还有两年半。这两年半时间,爸爸妈妈带不了孩子,怎么办?现实中,大多数家庭的答案是,姥姥带、奶奶带。据国家卫计委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近八成婴幼儿由祖辈参与日间看护。 面对规模极其有限的托育市场,家长们的选择充满无奈。少数具有办学许可的民办托儿所,硬件一般,名额却长期供不应求;一些在工商部门以“教育咨询”名义注册的早教机构,实际是违规从事婴幼儿日托服务,随时有关门风险;而家庭作坊式的托育点,卫生、消防等方面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威胁到孩子人身安全。 “入托”为啥难? 公办缺位、民办缺“路”、标准缺失
目前我国托育市场整体面临机构数量不足、服务管理缺失、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 01 公办缺位,大量福利性托儿所被裁减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事业单位办的福利性托儿所被裁减。随着二孩出生带来的学前教育资源紧张,很多地方公立幼儿园也陆续取消原本针对两三岁儿童的“托班”,公办托育服务进一步萎缩。 02 民办缺“路”,想办托儿所不知道该找谁 我国托育市场目前尚无明确的审批和管理部门,多地教育部门称,学前教育从3岁开始,0-3岁的托育不归其主管,早已停止发放托儿所牌照。一些创办者由于拿不到教育许可,转而去工商部门以“教育咨询机构”名义办理营业执照,把托班先开起来。但工商部门又表示,教育咨询机构不具备提供午餐、全日制托育资格。复杂的创办流程让民办机构望而却步。 03 标准缺失,准入门槛高 由于缺乏准入、评定、考核等标准,市场上托育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相当多托育点设置在居民区内,有的有个三居室的单元房就能开班,师资力量有的靠无保育资质的家政保姆。而如果按照幼儿园建设标准,很难有企业点、社区点能够达标。 “入托难”怎么破? 政府主导、民办同步,多管齐下 专家建议,应明确托育的公共服务地位,统筹整合管理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构建主体多元、性质多样、服务灵活的市场体系,更好实现“幼有所育”。 01 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明确具体负责部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菊华表示,我国托育服务供给长期处于“部门缺位、市场失灵、社会失职、家负全责”的失衡状态,当务之急是将托育服务上升为国家行为。应将托育服务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利用整合卫生计生、教育、民政、人社、税收、工商等部门资源,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02 鼓励普惠性托育服务 出台行业标准规范 贵州省幼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剑辉建议,应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事业,在现有公办幼儿园增设托管班,明确将幼儿入园年龄向下延伸。同时,出台婴幼儿托育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推动行业发展有章可循。 03 降低准入门槛 公平对待民营托育机构 广州市政协委员简瑞燕建议,鼓励有资质的主体开办托儿所、托育中心、邻托服务等,对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自有场地内建托育设施要给予政策支持。降低准入门槛,公平对待并扶持民营托育机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