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A股上市公司传来三垒股份拟收购睿优铭51%股权、威创股份拟1.059亿元收购鼎奇幼教70%股权。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进入2017年后,A股上市公司宣布拟并购或已经完成并购教育机构的案例已有20宗,2016年更是高达50宗。 勤上股份可以说是跨界并购教育机构最激进的上市公司:2016年6月,勤上股份成功收购龙文教育,交易金额高达20亿元;2016年10月,勤上股份收购英伦教育40%股权,间接持有老牌国际学校深圳国际预科学院40%股权;2016年11月又拟收购幼教集团小红帽80%股权;2016年12月,勤上股份斥资29亿元收购爱迪教育;今年3月11日,勤上股份宣布,收购成都高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进而间接收购成都高达持有的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全部股权。 出手同样阔绰的还有真正的教育概念股——全通教育,2014年至2016年,全通教育进行了十多次并购,共耗资16.14亿元。在2015年,全通教育1月完成对继教网股权、西安习悦股权的并购,耗资11.3亿元;3月耗资0.54亿元揽下河北皇典51%股权;6月斥资0.54亿元拿下杭州思讯71.75%的股权;7月又与湖北音信、广西慧谷、杭州学慧苑等达成转让意向,共计耗资1.21亿元。7月,湖北音信55%的股权被拿下,全通教育出资0.46亿元。紧随其后,广西慧谷51%股权也到了全通教育手中。到了2016年,全通教育又先后收购赛尔互联24%股权、上海闻曦47.33%股权、EME7.48%股权。 全通教育于2014年年初上市,上市后一系列的并购让全通教育成为投资者争抢的香饽饽。2015年5月13日,全通教育股价达到467.57元/股的最高点,一度超过贵州茅台,成为两市“股王”。但是盛极必衰,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全通教育的股价已经跌至12.13元/股,复权后较历史高点下跌近九成。 全通教育的走势让很多投资者欲哭无泪,有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评价是:“全通教育,投资者全部通通被教育。” 全通教育一再进行并购,但经营情况并无多大起色,甚至逐渐下滑,尤其今年一季度公司开始亏损,金额为641万元,上半年业绩预报也显示为预亏,亏损金额为1300万元至1800万元。公司给出的解释为,亏损是由业务结构变化造成的,某些拓展的新业务经营效率较其他原有成熟业务有待提高,该业务还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躲不开的商誉减值 教育行业的公司多数是轻资产公司,高溢价并购导致上市公司的商誉值大增。如果并购标的没有完成业绩承诺,则上市公司需重新评估商誉值,由于近年来教育机构的收购价格相对较高,一旦发生商誉减值,将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造成较大影响。 从2017年一季报和之前的业绩报告来看,在已将教育行业资产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A股上市公司中,就有多家上市公司的商誉值超过10亿元,包括收购恒企教育、中大英才的开元股份,收购康邦科技等公司的立思辰,私有化学大教育的*ST紫学,收购红缨教育、金色摇篮的威创股份以及全通教育和勤上股份,绝对值较大。同时,开元股份、全通教育、*ST紫学、威创股份的商誉与净资产比值都曾超过50%。 从2016年年报上看,勤上股份、洪涛股份都吃过商誉减值的亏。勤上股份收购龙文教育时,龙文教育原股东承诺2015年至2018年净利润合计不低于5.638亿元,其中2016年净利润不低于10035万元,而龙文教育仅实现6642万元净利润,差额较大,直接导致勤上股份计提4.64亿元商誉减值。 洪涛股份收购学尔森时,交易对方承诺2015年至2017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500万元、4000万元和6000万元,但学尔森前两年都未达到业绩承诺,2016年大幅亏损4559万元,洪涛股份不得不计提0.39亿元商誉减值。 中泰证券相关分析师表示,教育公司轻资产的特征、较高的收购估值带来高额商誉,而商誉减值又与标的业绩承诺与收益预测的完成情况息息相关。标的业绩不佳造成商誉减值,对上市公司当年的业绩将是双重打击。教育行业处于资产证券化初期,看到A股上市公司纷纷通过收购教育标的转型的同时,也应看到背后蕴含的风险,预计收购标的质量、业绩完成情况、标的间的整合和协同将是市场关注的重点。 组文三 标题:国际游学 走了哪些套路 近几年在暑期,以学带游开始流行起来。这不仅给了家长埋单的理由,也给了公司掘金的机会。在游而不学的抱怨声之后,那些被动接受“以学为主”的学生们,似乎也被深深地套路了。 以学之名 暑假还未结束,有关国际游学的冬令营正扑面而来。 8月初,一家游学机构的官网上已经挂出了2018国际游学冬令营逐梦起航的广告。问及国际游学夏令营时,其客服表示:“暑期的已经全部报满截止了。”转而便问:“寒假的冬令营考虑么?” “因是出国游学,需要办理签证,一般都需要提前几个月报名……”客服颇有耐心地提醒。 无独有偶。 另一家游学机构的网站上,其国际游学板块的产品也都是“已售罄”的状态。 “近两年的游学,确实有点热,是城市孩子的‘必修课’。”一从事教育旅游的行业人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在他看来,游学实际上就是给旅游产品中加入了“教育”的环节,使其看上去不仅仅是玩。相较于纯旅游,游学产品更容易被家长认可。 游学,虽然不是新词儿,但在当代,其却有了新的诠释。 “广义上的游学是指游学者到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游玩、学习、体验、探访等寓教于游的活动与游学地、游学企业、机构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劲旅咨询《2017游学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如此描述。 简单说,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游+学的组合。只不过,如今的游学,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 “这两天,最热的就是‘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槽点了,而吐槽者正是花两万块让孩子参与了同学们踊跃报名的美国游学,才导致其他支出‘捉襟见肘’的。不过,就美国游学而言,10天两万块算便宜的,12天左右的美国游学产品多数都在4万元左右。即便是国内周边的游学项目,一周行程的也多在4000元上下。”前述行业人士说。 毛利之高 一定程度上,游学市场已是“兵家必争之地”,四大“战队”已悄然形成。 《报告》显示,在游学市场有所布局的,有以凯撒旅游、众信旅游、中国国旅等为代表的旅行社;携程、途牛、驴妈妈等为代表的OTA;新东方、英孚教育、环球教育、新航道等为代表的语言培训机构;还有,世纪明德、三一游学、两厘米游学、游学圈为代表的专业游学机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