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潜力在农村。数据显示:200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尤其是农村消费增速自1987年以来首次快于城市,增长约15.5%,高出城市消费增幅约0.3个百分点。如何进一步刺激农村的消费需求,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如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对家电、农机等进行补贴。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 关键是要继续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让人对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充满期待。 刚刚过去的2009年, 我国农村消费增速自1987年以来首次快于城市,全年农村消费达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5.5%,城市消费将达8.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左右。农村市场对全国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促进农村消费,除了要帮助农民增收减负,最关键的是要优化农村消费环境。2009年,商务部大力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促进了农村消费。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国已累计建成41.6万个农家店和1467个配送中心,覆盖了全国85%的县、75%乡镇和50%行政村,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为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2009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在17个省区市支持了205个“农超对接”项目,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大幅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建立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据试点企业反映,通过“农超对接”,农民销售农产品价格平均提高约15%,超市的售价下降15%,农民、消费者、企业三方受益。 农村物流成本仍然偏高 成效虽然显著,问题不容忽视。从网点上看,尽管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全国累计建设了41.6万家农家店,但相比广阔的农村市场仍显不足,传统的“夫妻店”、小卖部仍是我国农村零售网点的主体。从物流设施看,我国农村市场点多、面广、线长,我国农村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农村商品物流成本仍然偏高。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所教授孙玉栋认为,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的商业流通组织落后,流通成本过高,商业经营能力弱小、设施落后,假冒伪劣时有发生,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政府应进一步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便利,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供保障。同时,还应加强电力、基础设施等相关配套建设,确保农民能买就能用。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0年,商务部将把工作重心从农家店转向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在继续建设改造农家店的同时,加强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力争到2010年底实现农家店覆盖90%的县、85%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农家店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这无疑将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保障商品质量,帮助万村千乡农家店向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