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新农村建设逐步开展,工作基本到位,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如何走?这些年,农民依靠政府“免税减负”等“一次性”措施以“增加”收入的效应已经达到,接下来要使农民得到“可持续”的实惠,关键在于正确选取有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培育农民新的收入增长点,让农民通过经营农业也能增加收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农民收入从以前的集体收入为主,转为以家庭经营农业和二、三产业为主。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依靠外出工作挣工资为主。农业成为农民的“兼业”而不是“主业”的现象在广东最为明显,农民的收入越来越偏离农业,养殖业和种植业发展不足。这意味着,培育广东特色的现代农业,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重新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点,这其中大有潜力可挖。 问题是,如何选择适合广东省情的现代农业模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道路选择,取决于其有代表性的社会经济条件,取决于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等因素。广东现代农业模式或道路的选择面临一些客观因素的约束:一方面,广东是土地资源高度紧缺的人口大省,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的状态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农业发展的重心将移到粤东西北和山区。虽然历史上珠三角是广东富庶的农业区,但近些年来农村发展工业征用了大量上好的良田,耕地锐减,在珠三角工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替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由于现行土地和环境政策的限制,粤东西北和山区将难以模仿珠三角通过工业化带动农村发展的路子。长此以往,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和山区的贫富差距将越拉越大。后者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农业发展作为突破口,可选择以下几方面作为着力点: 首先,把小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改变单门独户散乱的农业经营方式;培育名优特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建立名牌农产品价格应急机制,使专业农户吃上“定心丸”,避免遇到天灾人祸时“血本无归”,生活、生产难以为继。三是规范政府对“三农”的各项补贴,减少各级行政部门的截留,使政府的“三农”补贴真正用于“三农”。四是切实解决农村金融资金短缺问题。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探索建立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村金融信贷的联动机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金融资金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