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辞职,第一次创业失败 1999年,已在央视小有名气的李静突然向领导提出了辞职。 “当时在央视很不开心,一个原因就是我是那种不听话的主儿,对节目总有自己的想法,领导就找我谈话,但我是铁了心要辞职的。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环境里,我创造不出什么来,当时我对工作的取舍原则就是好不好玩,快不快乐,有劲没劲。那时候我觉得特没劲。” 本来李静想像许戈辉、陈鲁豫那样去凤凰卫视的,但由于没什么熟人,也就未能去成。怎么办? 好在还有一批“臭味相投”的老同学,这些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文艺青年,整天谈论的话题是自由、艺术,和这帮“死党”在一起,李静觉得自己的状态完全不一样。 我就跟我的同学聚了一下,我说咱们成立一个工作室,咱们拍戏,自己写剧本。然后他们说这里面最有姿色的就是李静,李静你负责去拉钱。我说对,这事太好了。然后我们就开始写,写完以后就去拉钱。根本一分钱也没拉来。不是水平不行,那拨人里面有后来《疯狂的石头》的编剧,也有《金粉世家》的美术,但当时还是一帮电影学院的小毛孩。虽然没人理我们,但我们都很狂的,不理他们那套。 但是后来钱还是没拉到,大家都散了。那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总得干点什么呀。 在不痛不痒之中,李静已经由一个央视主持人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北漂”,但她依然花钱如流水,跟哥们在外面吃饭、喝咖啡,基本上是她一个人买单。原因很简单,一是做主持人这几年攒了一些外快,二是家里经济条件好,没什么压力。 最经典的一个段子是,在最初从央视出来自己做事的那段时间里,之前几乎就没坐过北京公交车的李静,每天出行仍然习惯性地打车,该吃就吃,该消费就消费,有一天突然发现“现金流”马上要枯竭了,就在马路边花2块钱买了张奖券,希望碰碰运气,没想到居然中了一辆山地自行车。 李静心想,这样上下班不就可以省下打车钱了吗?于是转天就骑自行车上班,但骑到一半就累得不行了,下来又花6块钱买了一根梦龙雪糕,美其名曰“休息一下”。 后来我同学就骂我,他说你算过账没有,面的才10块钱,6块钱一根冰糕,还骑得那么累,你还不如打一个面的呢! 所以后来我说我要做公司,我们全家都笑得不行了,我妈说你这个孩子从小就糊涂,从小账就算不清楚,上学时老给家里发电报说:钱已经花完,速寄。所以我说做公司,我妈就觉得很可笑,果然就应验了。现在很多人跟我说,说静姐我想跟你一样,我说别,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特例,如果按照我的方法一定会头破血流。 创业初的打击 2000年,李静和她的妹妹李媛,还有一个同学,三个人组成了最初的团队,再加上不久后进来的歌手戴军,几个人就这样聚到了一块,第一个节目就是《超级访问》。 李静用“末路狂花”形容刚走进节目时的自己和戴军:一个从央视辞职出来破釜沉舟地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一个是歌手当了N多年也没唱出更成名的歌来。两人找上一群铁了心要跟着干电视的年轻人,他们就在北京的一间小平房里策划起了《超级访问》。启动资金只有4万多元,还是李静的私房钱。 但是直到2002年,李静脑子里还根本没有创业、开公司的概念:“一开始我拒绝,虽然我在做一些公司该做的事。为什么拒绝?因为我觉得一说创业就特别有铜臭味,我特别怕听‘李总’这个词,我觉得那样特俗气。我觉得我还挺文艺青年的。” 更要命的在于,一般节目公司是先有广告队伍,再有发行队伍,最后才有制作团队;而李静的东方风行传媒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风行)则是,一上来就是制作队伍,广告和发行队伍根本不存在。 节目没什么名气,第一年基本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做完上一期,就不得不跟朋友借钱来揭开下期节目的"锅".当李静拿着第一年的节目去参加上海电视节推广的时候,连交易会的展台都租不起,只能几个人拿着几张宣传海报,搭个最简陋的台“吆喝”。2000年,大陆还没有真正的访谈节目,当时所谓的访谈节目基本都是央视的。比如朱军的《艺术人生》,王刚的《朋友》。那些节目没能体现出电视访谈节目在丰富表现力与互动性上的优势,完全是照搬访问提纲,主持人和嘉宾在台上一句话不多说,一副舞台腔,故事与对话,如同话剧对白般拿腔作调。年轻人是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节目的,年纪大的人看多了王刚对着话筒深情地诱导着嘉宾们互相表白优点后,也觉得心烦。 后来,热播的《超级访问》节目跟其他所有的民营电视节目一样遭遇窘境:没有大牌嘉宾,没有出名的主持人压阵。幸运的是,控制全盘的是李静,这是她个人的产品,她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这是至关重要的。 李静靠直觉掌控着产品的走向,并且跟行业中的其他人不同,敏锐,独特。而这种不同,事实证明,正是观众所需要的。 最初,节目发行并不理想,李静坦言自己一度以为进入绝境,再也经营不下去了。于是,她在她认为应该是最后一期节目的录制中,跟嘉宾放肆地谈笑,不拘小节,现场的感觉就像是朋友团聚。没想到,那期节目播出后,《超级访问》火了。整个北京都在传播着《超级访问》。 凭借着坦诚和自信的口才,李静不仅赢得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赢得了商业上的赞助。 后来给了李静第一笔风险投资的红杉中国的创始合伙人沈南鹏坦言,最担心的就是这行业的人够聪明,但是有时“不靠谱”,很容易摆不正位置,“该做老板的时候艺人心态”。(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