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前夕,一些在外地务工的朋友给记者来电称,他们非常想念留守家乡的孩子,遗憾的是因为工作繁忙,他们不能回家为孩子过节。为解部分在深圳务工家长对留守老家孩子的思念之情,为让留守儿童享受一个温馨的节日,本报与深圳宝安日报、湖南省邵阳晚报、湖北省荆门晚报共同推出关注留守孩的互动报道。通过实地探访、电话连线、亲情互动等方式,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这个特殊的群体,用媒体人特有的方式向留守孩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想父母在家创业 想父母陪伴成长 渴望和父母交流 尹秀仔和三个孩子。 ●留守孩档案: 黄梅:5岁,幼儿园中班 黄樟平:4岁,幼儿园小班 黄涛:3岁,尚未读书 父母:均在深圳宝安区务工 留守孩,需要父母参与童年 昏暗的出租屋里,一张吃饭用的桌子,两张并排的木板床,三个孩子加两个老人,构成了一幅留守孩的最真实场景。构成场景里的人物是赣县南塘镇岭脑村的黄裕东一家人。这个家,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孩子的父母常年不在家中,一老一小等待的都是同一个人。这个家,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团圆,一年之中只有20多天,他们当父母,也只有20多天他们当子女。 一老一小的等待 记者见到黄裕东的时候,他还没有下班。他向领导请了个假,冒着雨带记者来到他的出租屋。黄裕东在南塘镇上的一家制衣厂当杂工,他的几个儿子和儿媳都在深圳市宝安区务工。他和妻子尹秀仔要照顾留在家中的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最大的只有5岁,最小的3岁。他的工钱是按天计算,一天28元,请假或者没事做的时候就没有工资。在离制衣厂不到5分钟路程的出租屋里,每天都有4个人在等着他的归来。 由于老家没有通公路,孩子上学读书非常困难。“背孩子去看病都要走5公里路。”尹秀仔告诉记者,为了三个孩子的读书和生活,今年正月十五,他们来到镇上租房子住。为了维持基本的生计,丈夫在镇上找了制衣厂的工作,每天都是尹秀仔负责三个孩子的饮食起居,她的大孙女和小孙子从出生后就一直是她带。 一根树干,一窝沙土,出租屋门前的这块小领域就是黄梅、黄樟平、黄涛的乐园。他们就是父母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孩童。黄梅、黄樟平上了幼儿园,一个中班、一个小班。每天奶奶尹秀仔牵一个,背一个去上幼儿园。黄樟平从小在深圳长大,为了方便读书,今年过年后,他的父母把他留在了家里。年龄最小的黄涛,在奶奶送走哥哥姐姐去上幼儿园后,就会带着他去上街买菜。 他们每天都这么生活着。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一老一少都在等待,等待他们想念的人归来。 父母不在身边的童年 在黄裕东的出租屋里,这三个孩子见到记者后,虽然很好奇却又不敢向前。尹秀仔告诉记者,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虽然是爷爷奶奶带,但相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这些留守孩童更加缺乏安全感。在与记者熟络后,三个孩子对记者的采访本产生了兴趣。见此情景,记者从采访本上撕下了三张纸,分给了他们三人。对此,他们非常开心,兴高采烈的跑到奶奶面前展示自己收到的“礼物”。 当记者问起他们是否想念远方的父母时,幼小的他们非常肯定的答复,想。黄梅告诉记者,爸爸妈妈回来了就有好多好多的泡泡糖吃。黄樟平则说自己要去深圳看爸爸妈妈。最小的黄涛嘴里一直念叨着“泡泡糖”“泡泡糖”。 祖孙三代的期盼 5月12日晚上,尹秀仔把黄樟平哄睡后已经是9点半了。她走过临床去哄黄涛睡觉的时候,发现黄涛浑身滚烫。黄裕东上晚班还没有回来,尹秀仔赶紧抱着黄涛去了附近的医院。到了医院一量体温,39.5℃,马上打针吃药,折腾了一晚上,尹秀仔才放下心。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两位老人的大儿子黄井石生打来电话回家。女儿黄梅接了父亲电话,却一直不吭声。当黄井石生问女儿是否想自己时,黄梅应了一句“嗯”。从电话那头,传来黄井石生妻子的哭声。黄井石生的妻子告诉记者,她好想她的孩子,好想把小孩接到深圳去。 黄裕东告诉记者,他希望儿子和儿媳们能够早日赚到钱回家,到时候他们可以在镇上买房,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而三个孩子也用期盼的眼神告诉记者,他们希望父母早点回来,每天都陪着他们。(特约记者李榕 文/图) 丈夫在外务工 “孟母”携子进城借读
何烈英在辅导孩子做作业。 ●留守孩档案: 姓名:刘光辉 年龄:14岁 出生地:南康市唐江镇白石村 爱好:绘画、游泳 父母:父亲在深圳市务工,母亲在家 刘卫兵在深圳市宝安区一制衣厂务工多年,妻子何烈英为了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她带着孩子从乡下到南康市租住,供孩子在城里借读。5月29日,记者联系上何烈英后,一同走进何烈英租住的楼房,感受现代版“孟母”留守在家照顾孩子的艰辛,聆听孩子刘光辉思念父亲时的心声。 为孩子着想进城借读 走进一扇红色的铁皮大门,上到四楼就到了何烈英临时的家,每个月300多元的租金,两间住房,一间厨房,没有客厅。在小孩刘光辉房间,一张床,一个茶几,一张木沙发,接待来客、孩子做作业都在这里。记者来到这间房子时,刘光辉正好和住在附近的同班同学在玩,看到记者三人进来,他们露出腼腆的神情。 何烈英说自己和丈夫刘卫兵都是同一个乡镇人,20年前就在广东务工,因为是老乡,加上从小认识,后来在一起务工多年后,两人就互相认可了这桩有缘分的爱情。儿子刘光辉出生后,何烈英和刘卫兵一直都在外务工,刘光辉从小就跟外婆一起生活。由于70多岁的外婆没有文化,无法对刘光辉进行学习辅导。后来,何烈英就与丈夫商量,自己回到家里照料小孩学习和生活。尽管何烈英只有初中文化,但对孩子的学习却抓得紧。为了让小孩享受更好的教学环境,何烈英在2008年春节后就带着孩子进城,送到南康市第三小学上学,孩子上学了,自己就到附近的工厂去务工,孩子放学了就回家做饭给他吃。(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