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元的创业资金成就蘑菇大王
时间:01-16 00:00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磨砺满身技术身无分文 1980年,从部队退伍的农民赵启平顺理成章地回到山东诸城老家,成为乡文化站站长。从事文学创作是他多年的梦想。当时,他的工作是编写地方戏剧本,一年写一个,很清闲。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诸城这样的历史文化古城,“万元户”成了家家羡慕的理想目标。赵启平也做起了各种各样的生意,但都不尽如意。
经过种种尝试,赵启平发现了一个可以学技术的无本生意--种蘑菇。他200元的启动资金在一堆锯末和棉花壳里开办了食用菌厂。从选场地、租大棚、做培养基到种植、养护、出售等一切工序都由他一个人承担,他不知在种植大棚里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当第一株蘑菇捧在双手上时,赵启平不禁流下了热泪。
门外汉很快成为食用菌的栽培能手。他随后应聘到江苏,成为南京食品生物研究所工程师,组建了生物技术开发部并成为中国食用菌协会员。
赔了生意赚了技术 1992年,赵启平从杏花春雨的江南转战到骏马秋风的塞北,在长白山下开始种植食用菌的二次。这次创业,从表面上看是完全失败了。由于决策失误,他的菇业生意赔了本。东北无霜期短,野生菌多,市场不好。但赵启平把长白山野生的榆黄菇、猴头、灵芝都引入大棚,并培植成功,成为种值食用菌的多面手。生意是赔本了,但所学到的技术是赔不掉的。
大雪冰封的东北再一次让赵启平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况。多年前,他面对过第一个妻子亡故的惨痛。这一次,和他结婚5年的第二个妻子又在他最艰难的时刻抛下一双儿女,选择了离开。赵启平看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临近崩溃的边缘。
北京,成了他追逐梦想的启明星。赵启平留下了儿子在东北读书,带着5岁的小女儿在一个北风萧瑟的初春季节踏上了进京的列车。
进京抓住市场打下根基许多寻梦的人都在春节地后闯北京。虽说奏已经来了,但寒冷的天气加上失落的人心,总不免让人有几分凄凉。19984年,赵启平来北京的时候,手里拉着瘦小的年纪的女儿,口袋里装着100块钱,迷茫地从北京站走到天安门。
好心的交警看到他因为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而消瘦憔悴的面容,上前询问他是丢了钱还是不舒服。就这样几句话,赵启平至今还记得。他说,那时在他人生最低谷时期听到的最温暖的问候。
当时,一位朋友在通州租了几个大棚。但由于不懂技术种不出蘑菇,一年6万元的租金只能白白消耗。赵启平的到来无疑给朋友带来了生机。于是,赵启平又开始了自己的无本买卖产。两人你出资金、大棚,我出技术种蘑菇,一年下来,4个大棚赚了4万多元。
(责任编辑:admin)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