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陈宏创立了华源科技协会,华源就是来自中华,初衷就是帮助在硅谷创业的中国人融资。当时在硅谷,已有一批像丘吉尔俱乐部、印度科技协会、玉山科技协会这样的非官方精英社团。 当时,新浪、搜狐、网易这些中国概念公司还未登陆纳斯达克,中美之间更深层的经贸往来还只是露出端倪,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依然边缘。 “在一次IT行业CEO会议上,我和康柏公司CEO握了个手,我想同他谈合作,他却说声''How are you’,就不理睬我了,只是自顾与现在Google的CEO聊天。我只好在旁边傻站着……” 尽管,陈宏已是当时不名一文而现为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的《硅谷传奇》的第一个采访对象,也是当时上市公司CEO中少有的中国人,但跟主流差远了。陈宏自称是什么公司的,人家说“没听说过……” 受此刺激,2003年年初,陈宏卸掉Gric公司的CEO之职,只保留董事长的职务,他回到国内,要在摩根、高盛、花旗、美林、瑞银之外做一家中国人自己的投行。 高盛梦 他全力以赴创办新公司——汉能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北京,陈宏放言,他要做“中国的高盛”。“''汉能’,意思就是''中国人能’!”帮中国人融资,给美国人讲故事。 “我的第一个客户,是美国一家应用材料公司退休的高工尹志尧。他想在中国开一家半导体设备公司,除了一个18人的团队和一纸技术,他一无所有,但他急需融资把公司做起来。” 陈宏很快为这家“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融到3800万美元。今天,该公司已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半导体企业之一。汉能从第一单业务中赚了近100万美元(投行通常的利润模式是从融资额中获得3%~7%作为佣金)。 2005年,当初只值3200万人民币的框架媒介,通过陈宏和合作伙伴谭智的操作,不到一年卖了1.83亿美元。陈宏和IDG对框架的1500万人民币投资,迄今也变成了5个亿,创造了超过60倍的投资收益,这也是投行投资中国企业的经典案例。 陈宏是个十分高调的人。他不仅出入各种与投资、投行有关的论坛,清华、北大等高校的演讲也不放过。他还经常上电视、上报纸、上杂志。 回国没几年的陈宏已成了商界名人。 虽然在新兴的海归派投行中算上等,但汉能在中国本土投行中仍算不了主流,同中金、中信证券这些有着央企背景的“庞然大物”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 尽管如此,陈宏笃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壮大,自己有让梦想落地生根的能力。 这点,随着华源科技协会的逐步成长就能窥见端倪。近几年,随着中美经贸往来的日益加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硅谷VC巨擘KPCB的创始合伙人约翰•多尔等都来参加华源科技协会的年会。 在美国,通过华源的平台,更多在硅谷的中国人得到了美国VC的信任和投资。同时,华源俱乐部也吸纳了中国本土的IT精英,如联想的杨元庆、用友的王文京、网易的丁磊等。 陈宏很感念中国这个符号,“我经常对中国的企业家讲,你们在美国这么受重视,不是因为你们个人怎样,而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 而在北京,第一次见陈宏,坐在华茂中心14层宽大、明亮的办公室里,他告诉记者,在采访当天的上上个礼拜,他去了李彦宏家,给李的孩子过生日。随后的几天,再次见到陈宏,在北京陕西企业商会第二届会员大会上,陈宏与冯仑、张朝阳、冯仑等人围坐在一起。 “一个中国人,在国内属于A级别的,到了美国以后可能就是B级别的了;而在美国是A级别的人,到了中国以后可能就是A 级了。社会各界都会重视你,愿意倾听你的意见。”陈宏感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