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经历失败,我依然幸运 很多人在社会的改革途径中发现机会。很多人要放弃许多然后去捕捉,我们多见成功者的演说。但更多的人依然在路上……他们已近中年,依然信心满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人生境界。 从1993年进入外汇这一有点偏门的金融投资领域至今,王洋已经做了17年。经验的积累,使他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级人物。报纸、杂志、财经网站、电台、电视台总能见到王洋的身影。 现在,42岁的他正在积极运作自己新公司的成立,信心满满。尽管这是他第三次创业的开始。“虽然前两次没做成,可我相信这是一个绝好的项目,只不过在当下看来有些超前,但未来肯定是个非常阳光的产业!”谈到公司的未来,王洋很自信。 7月13日,在接受笔者采访前,王洋刚刚和一家国内权威机构谈完合作事宜。有了前面两次的经验教训,这次王洋没有急着成立新公司,而是务求在团队、产品、市场等关键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起源于改革的创业 创业的项目设想起源于2005年。 当时中国完成第一次汇改。自此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根据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选择若干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货币篮子”。同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设定浮动范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这次汇率改革让王洋看到了机会:曾经的固定汇率制使企业不存在对外汇管理的需求;汇改之后,浮动汇率使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承担的汇率风险变大。人民币兑美元第一年就单边升值6%,对于利润不高的企业来说自然难以适应。何况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结算货币早已不止美元一种,这些非美货币兑人民币汇价的波动更多的跟国际市场波动有直接联系;另一面,长期的外汇管制使得外汇从业人员严重匮乏,即使少数在实盘外汇交易推出后成长起来的从业者对于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也一无所知。后来一些较有前瞻性的企业找到王洋时,他意识到这里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市场,很可能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市场。 “经济全球化使得几乎所有企业都有外汇风险,而目前有实力的外汇公司屈指可数,能够提供规避企业外汇风险服务的机构几乎没有。”王洋的分析很现实,这个市场需求很旺而供给不足,竞争无从谈起。 2006年3月,王洋拿到了100万投资组建公司,持股20%。但是接下来的发展,让汪洋体味了现实与设想之间的差距。“奔走一年多,我发现这个市场极度不成熟,尽管很多人看好这个业务,外管局很多领导也表示支持,我们还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外汇管理论坛,有 100多家企业的财务总监及总经理出席。但真的是叫好不叫座!” 没有给投资者带来预期的收益,王洋能做的只有带着愧疚选择离开。 紧跟着又有第二位投资者的介入。 在王洋看来这第二个公司的创建过程更像是一个误会。一个根本不懂金融的农民企业家在经过中间人的说服后决定投资这个根本不了解的行业。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业务,同样的市场,王洋依然铩羽而归。 2008年底,王洋决心暂时放弃自己创业的计划,投身到一家具有国际金融背景的公司重新做起了研发工作,依然主攻企业外汇管理。在这里的一年半,王洋对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建立一套严谨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尤为关键。 “光靠分析师的判断,无法把市场做大!” 前后四年多的波折,王洋有时会沮丧,但他始终坚信这是个机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的团队现在已经完成了风险管理系统的一期开发,产品性能完全可以达到国际同类产品中的最高标准。近期将要在国内企业的配合下选择一些客户进行测试,之后会申请知识产权。这个团队在国内、甚至全球都是领先的!” 未能带来金钱的名气 尽管保持着创业的激情,尽管有着行业的认可,对一个40岁的中年人而言,家庭的责任还是会给王洋时时的压力。 就在第一次创业那年,女儿出生了。女儿的到来,给了他很大的动力。也是在这四年的创业历程中,让王洋时感欣慰,“这时责任感也更强。除了要给女儿提供更好的物质环境外,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我能做出一番事业。当她提到父亲的时候,是自豪的!”。 最近时常咳嗽,已经有两周没有去北京电台做直播了。尽管在创业的道路上一波三折,但王洋从不缺少媒体曝光度,只要他愿意,似乎电台、电视台的财经栏目都为他敞开;他更是很多汇民追逐的粉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