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一个山寨产品盛行的时代。”杨明洁告诉《环球企业家》。这位前西门子德国设计总部的产品设计师曾荣获欧洲和亚洲多项设计大奖。在杨看来,山寨产品带来的好处之一是,收入不高的中国消费者对时尚物品的追求更容易成为现实了。 沙集镇的山寨行为肯定不会取得宜家的好感。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说,这可能很难会直接瓦解宜家的商业帝国,却间接传播了中国消费者对宜家的拜物教般的迷恋。那些愿意购买仿制品的消费者很可能在收入增加后继而成为宜家真正的顾客。截至发稿时,本刊尚未得到宜家官方对此的回应。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在大量农民工返乡的大背景下,沙集镇自我寻求的这一另类经济发展模式值得赞扬,“这比政府四处去招商引资更有意义”。 9月那个周四的早上,孙寒在自己的那间1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里,一边给10几个工人发烟抽,一边叮嘱他们能否把板材打磨得更光滑一些,螺丝拧得再紧一些。孙寒的家距此不远,成品的包装、仓储和销售则在那里完成。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有一家快递公司的货车开到门口,把已被下单的家具运走。“我要打造中国的宜家。”孙寒告诉《环球企业家》—不过,这样的雄心听上去可能更多带有一种自我鼓舞的意味。 “眼前的一切就像做梦一样。”孙寒对过去2年来沙集镇的变化感慨万千。这位率先大胆动手山寨宜家的年轻人现在是沙集镇无人不识的明星。在此之前,他拥有一份令大多数人羡慕不已的工作:中国移动沙集镇客户经理。把畅销书《大人物,小人物》作为枕边励志书籍的他,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渴望成功。 2007年5月,孙寒去上海出差。在徐汇区,他偶然发现了宜家—此前并不知宜家为何物的孙寒,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孙寒在宜家逛了整整一下午,临走时,他买了一件宜家的置物架。“宜家的产品卖得很贵,但买的人很多,更重要的是,宜家的东西看起来很简单,我当时以为可以很轻松地模仿出来。”孙寒回忆说。 孙寒碰到的第一个—也是差点让其放弃的挑战是,镇上的木匠没有人愿意帮他实现这个疯狂的想法。“我让木匠照着宜家的置物架生产1000套,没有人理我,他们以为我疯了。”孙寒说。他找了50多位木匠,最终,在支付了1000元定金后,一位做棺材的木匠才答应为孙寒试一试。 仿制宜家家具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过程。木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板材上做出规格一样的槽口,以此让各种构件相互连接。这听上去简单,但操作起来相当不易,因为槽口的精确度直接决定了置物架的质量,它既不可以卡得太紧,也不可以卡得太松—误差不能大于1毫米。孙寒这时不得不正视现实:宜家的产品是有“技术含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