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将大为缩短项目孵化时间,“我们希望,刚开始创立一个公司也许要花5个月,而一年以后再做同样的公司只需要两个月。”李开复说。 他同时表示:“这比让他们独自在外发展所遭遇的风险确实要小,但我们不负责打理一切。”涉及技术以及公司发展方向等核心问题,创新工场不会亲力亲为帮他们去做。“你要什么都不会,我们也不会选择你。”黄继新说。 走出谷歌后,李开复的这一新事业简言之就是把们专长的找项目、估值、谈判等环节去掉,只做自己擅长的——管理创意的诞生及产品转化。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曾在10年前备受追捧,但这些年来罕见成功案例的商业模型:孵化器,尤其是以个人品牌做为背景支援的孵化器。 这也许是个可以让“鸡蛋”更快孵出小鸡的“催熟工场”,至于说这些小鸡本身是不是优良品种、能不能变为优良品种、会不会顺利地被买主相中,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更核心的问题是,李开复已经迈出了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第一步。 微创新是非 已经有来自创业者的另外一种担忧——创新工场的“微创新”孵化模式隐约让他们看见了另外一个“具有侵略性的”腾讯,甚至影响更大。在对记者的诉苦中,他们大多要求略去自己的名字,不希望成为创新工场的敌人,因为另一方面,他们有可能在某一天需要创新工场帮助。 愿意挑明身份的是机锋网,其创始人谈毅讲述了他们与创新工场之间的不愉快经历。据说去年年底,创新工场创始合伙人汪华曾与投资经理张亮去找他们谈过合作,由于机锋网团队规模过大,不符合他们的投资愿景,合作未能谈成。不想接着却发生了让他们感到恼火的挖人事件,前后有两名核心员工离职或被半路拦截加入创新工场。“这两个人知道我们的核心商业机密甚至包括代码,因为当时还是朋友的关系,就没签署保密协议。”“后来他俩又过来我们网站发邮件挖人,我们就封了他们的ID,这类信我们收到过好多封,现在都保存着。”谈毅说。 机锋网表示,在产品层面他们并不担心来自创新工场的竞争,因为对方不一定就能做好,只是如果核心人员不断被创新工场吸附过去,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另外一些更小的创业团队则有可能面临整个项目团队被挖走的风险,原因显而易见。 事实上,不管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对于非创始人性质的创业公司员工而言,创新工场的确意味着较大的诱惑。甚至包括腾讯、百度在内的大公司,也有不少优秀员工相继被挖走,坊间甚至流传着“亲自给李开复发短信,让他‘手下留情’”的段子。对此,李开复只是淡淡表示,无论是不是真的,都不会说。 在初级创业者眼里,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比腾讯还可怕,同样是做“微创新”,腾讯是在看到成熟模式后搭团队去做,而创新工场则在创意初期就会下手。当大家的想法差不多、所做的创新又大同小异时,人员的流失基本就意味着产品流失。 这同时也意味着创新工场的项目随时有被腾讯等大公司吞噬的危险。搜狐CEO前些天公然表态,在中国,小公司的创业风险非常大,大公司只要高薪挖走创业公司的人才,轻松“抄袭”就行。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永远只有几家巨头在做,小公司没有生存空间。 不过,李开复看上去仍然信心满满。他认为,大公司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威胁,因为他们不可能什么都做,必须要与其主业保持一致,否则就意味着风险。他对微创新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说:1、中国公司(例如腾讯)的微创新(体现在):关注用户,积少成多,最终也能耳目一新;2、美国大部分公司也是微创新的结果(包括Facebook、微软);3、苹果和谷歌是真正有革命性创新的公司,中国和亚洲很难出苹果、谷歌,主要是因为教育体系,我们和美国的水平相差50~100年。 对“微创新”持鲜明反对态度的王煜全则继续否认李开复的说法。王认为,中国的百度、腾讯之所以可以凭借模仿式创新发展壮大,是因为当时做微创新的公司并不多,他们只要看准方向深入下去就会有机会。而目前的中国,微创新遍地皆是,因此机会反而存在于那些真正愿意做独特创新的公司中间。 “目前的这几款产品由于时间问题,并没有能够改变世界的、让人跌破眼镜的能力,但并不表示我们正在孕育或接下来孕育的项目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李开复并不急于证明什么,“我们只是不会傻到一开始就向所有人说。” 超级天使李开复 不管外界如何质疑,进入第二年的创新工场的表现仍然超过了自己的预期。从当初的“光杆司令”到200多人的团队,李开复在运作创新工场一年后成绩斐然:12个项目;管理团队基本成形;没团队、没项目、没资金的质疑渐渐平息。李开复同时透露,创新工场即将启动新一轮数亿元人民币的基金募集工作。这样的运营成绩得到了外界的一致认可,李开复本人更是为之打出了85的高分。 不过,至今人们还是很难判断,创新工场的表现究竟是李开复的影响力使然,还是一家有着健康机制的创新性投资孵化机构?李开复和创新工场之间,将会形成乔布斯之于苹果的深刻烙印吗?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依然沿袭了美国传统上的三大天使投资孵化模式(吸引风投、上市、出售),被国外媒体称为“杯子里的硅谷”,而又依据中国特色做了更细致的工作。天使投资在中国本身是一条极少数人走的路,而创新工场这么早期的创业孵化以及投资,则更加人迹罕至。中国不像硅谷那样,身处具备良好并购机制的美国,大公司往往愿意自己搭台唱戏,导致天使投资资金退出时少了一个重要通道。 如果找不到良好的退出机制,创新工场所孵化的公司就会有“断奶”的危险,除非能找到愿意接手的VC,或者盈利能力强到可以坚持走到上市那一天。 为此,创新工场正在尝试一种新的创投模式——在天使投资外,在看好的项目上跟随外部商追加投资,以使得企业上市的时候能占据足够份额。如果用于这笔投资的基金足够分量,一方面将为前期的天使投资留后路,使得优秀的创业种子不致受外部VC供给不足的影响;另一方面,创新工场将有主动权陪同一个优秀的“种子”公司长成参天大树,最后获得高额回报。(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