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中秋节前那个下着小雨的周末夜,你恰好被堵在北京的大马路上,已经在车里“吃了一个桃儿,两小袋儿话梅,一袋干脆面,半瓶儿脉动,看了3页杂志,感到有些尿急”,可前面的车仍没有要动的迹象时,你能怎么办? 网友“DoubleR”就这样被困在车里40分钟——以上细节均出自他的微博。在那个糟糕的夜晚,除了广播里喋喋不休的路况信息和微博上的牢骚外,还有什么能让你产生“我们同在”的心理平衡感? 这是属于微博的夜晚。“因国家工商总局门前路口大堵车,月坛北街,钓鱼台这一块车子寸步难行,许多人选择步行。”“北京堵爆了,敢开车出门吗?上演真实版《人在窘途》啊!杯具的是,油箱没油了!救命!”“从海淀桥到鲁谷,平常20分钟的路走了1小时10分钟。万幸,出来了。” 这些微博的发送者,包括网友“邓小楷”,演员,还有新浪微博运营总监曹增辉。在那个夜晚,无数个微博用户像他们3人一样,困守路上,只能靠140个字陪伴着自己。 只要你注册了一个或者若干个微博账户,你就是一个微博用户,你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随时随地生产微内容,不管是一个字还是半句话,不管它有没有信息含量,每一条微博都成为这个平台上的一个碎片。世界杯举办的那些夏夜,仅新浪微博,每秒钟最多可以生产出3000条“观赛碎片”。 微博又不仅仅是碎片。 曾经是“what are you doing”(你正在干什么),现在是“discover what\'\'s new in the world”(发掘这个世界的新鲜),微博鼻祖Twitter页面的口号有过这样的改变。微博生产“碎碎念”,生产新闻,也生产意见,你可以在这里直播突发事件,也可以围观家长里短。微博上的生活可以极端频道化——你关注了什么人,就仿佛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资讯世界。 从QQ到MSN,从Facebook到开心网、人人网,从到微博,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社交世界正在形成,也在分分秒秒改变着资讯产生和传播的方式,也改变着我们。 这样的情景,每一天都在发生:你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发现周边的人,人人忙着“织围脖”。 把一切调到直播档 网友“fell”的网上友邻最近发现,不管是打开开心网、新浪微博还是豆瓣网的页面,满篇全是他的“足迹”。在9月26日这一天,从早上10点到晚上8点,“fell”依次去了宁波银行徐汇支行取钱、到理光相机上海送修点修相机、去香港广场Apple Store零售店,去味香斋喝小牛汤,去许留山吃甜品,在采卉造型剪头发,在振江川菜馆吃晚饭,通过手机和一个名为“街旁网”的移动社交服务平台发了8条微博、开心网记录和豆瓣广播。 有人说他是暴露狂:“别人follow着你,就可以画出你的轨迹,跟踪你。”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面‘炫耀’的成分更大一些:我又在什么地方吃喝玩乐。”“fell”这样说。在这个“80后”研究生看来,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暴露狂。 只要你愿意,微博就可以让你的生活随时调到直播档。据日前发布的DCCI中国微博与社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64.9%的女性用户、48.3%的男性用户喜欢用微博记录自己的心情。不论是“70后”,还是“80后”“90后”用户,他们在微博上最关注的,都是“心情状态”。 如果你在微博上有100个粉丝,那就意味着不管是开心、牢骚还是抱怨,你的情绪正在被100个人分享,甚至可以向全世界撒娇。根据加拿大媒体分析机构SYSOMOS对Twitter的研究显示,追随者越多,所发tweet(微博)也越多,一旦追随者人数达1000人,Twitter用户平均每天所发tweet的数量便达3至6条;如果追随者人数超过1750人,平均每天发tweet数最多可达10条。 “究竟有谁会在乎我一天24小时都在做些什么?”《纽约时报》的“从Facebook到Twitter:数字化亲密的美丽新世界”一文,援引了一位专栏作家对Twitter等SNS媒体的质疑,“连我自己都不在乎。” 但在这篇文章中,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科学教授、现任Yahoo首席科学家的马克。指出,尽管也许并没有一条最重要的消息,但“就像你跟别人坐在一起时你一眼望过去,对方朝你微微一笑;你坐在这儿读报纸,做些琐碎的事情,同时也让别人知道,你觉察着他们的存在。” 这种“直播癖”,又被认为与“社交孤独症”密切相关。学者李银河被多次转载的一条微博就这样写道:“我之所以至今仍停留在博客阶段没进入微博阶段,是因为听了一个朋友的话:写博客是为了让人知道你的思想;写微博是为了让人知道你的生活。我现在还没进化到让人了解我生活的阶段,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生活的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孤独得厉害,一种是自我膨胀厉害。我既不孤独也不膨胀,所以不写微博。” 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并不认同李银河这一说法。“不能对微博和博客等内涵极其丰富并且还在演进过程中的媒介,做这样的断言。在古代,思想都是以箴言的形式出现。《论语》里的很多东西都很像微博,很短,但你不能说它没有思想。在使用过程中,用户从来都不会是媒体被动的接受者、被动的使用者。比较高的境界,不是媒介用你,而是你用媒介。你要驾驭媒介,而不是被媒介所左右。” 几个月前的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最先向外界发出声音的,除了新闻媒体,还有假期回到家乡舟曲的大学生王凯。“水灾、停电,几乎整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舅舅和舅妈一早就去挖舅妈的家人,现在还没有回来。”“今天从舟曲三中牵出来10条搜救犬,还有10条牧羊犬,有的狗比藏獒还大。”……在那些悲伤的日子,王凯一共发了300余条微博,直播舟曲灾情和救灾情况,被媒体称为“一个人的泥石流报道”。 在微博里生活,还是在生活里微博 北京海淀区北四环的理想国际大厦地下一层,一家便利店不久前开通了微博。这座大厦里工作的白领们只要通过私信和“@”功能,就可以享受送餐服务。“三个雪菜包子,一杯豆浆,12层,5293.”“一个掉渣饼,19层,5363.”……尽管这家便利店的电话就写在其微博页面上,但这些顾客宁愿多敲几个字,也不愿意在电话中多说几句话。半个小时后,杜先生订的掉渣烧饼还是没送到,他又给便利店微博回复了一条:“快点啊,饿死了。”(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