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电子教务系统,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把考务管理、毕业管理等“出口关”。探索在实行分院制、中高职衔接、单招入学、注册入学等前提下的分类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以大企业合作战略为主体、以与中小企业合作为补充的多元合作体系。完善校企合作组织与运行机制,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及学院代表组建的“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对产学合作战略、工作计划、政策措施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实施共同管理。 3.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实施全国高职院校首个“四学期”和“校园六季”制度。构建学生学业评定和操行评定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按照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要求学生,完善缴费、注册、课堂、宿舍、言行举止、离校等日常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完善学生参加助理岗位、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实习实训、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获取学分制度。完善奖、贷、助、补、减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 (四)行为文化建设 实施“1+N+1”合作模式,呈现专业特色。即:依托“1个行业组织”、合作“N家相关的企业”、联合“1个国外职业教育机构”,优化专业内部结构,整合专业内部资源,以“合作推动改革,重点引领发展,群组共享共进,市场调整布局,内涵呈现特色”为原则,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向成熟,专业间的协作和带动效果明显,整体发展步伐加快。 深化“工作课堂”教学模式。把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体现“工作课堂”内涵、准员工培养途径、教学活动载体以及技术技艺与学术修养的融合,就课堂教学效能开展“质”的研究。 坚持世界眼光,拓展国际化办学。目前,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的院校(机构)总数达到59所,遍布16个国家和地区。 强化“全院育人”教育模式,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工作呈现一体化。探索推行在各二级学院管理体制下的学生培养与服务新体系。探索建立专业教师、辅导员与企业师傅“双导师”制度以及辅导员任期制、轮岗制、层级制等制度,通过政策杠杆,实现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一体化。 构筑“一体两翼”格局,丰富“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过程置于真实的工作情境,把人才培养的过程,体现为学生职业成长的过程。“一体”,即“三证一案”: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工作经历证和职业生涯档案;“两翼”即各类社团活动、创业教育。将传统“入学教育”改为“入职教育”, 通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构建对专业、对职业、对职业人生的基本认知体系。 实施“大学生职业竞争力引领计划”,构建以提升学生软技能培养体系。通过“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高职学生三创平台”、“入职教育”、社团“十百千”计划、“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等六个项目,推进学生就业竞争软实力的培养。 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创业教育走在前列。与青岛开发区政府合作建设2200平米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已入驻项目33个。2012年,与西海岸职教集团、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三方共建智岛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根据麦可思调研显示,学院近三年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8%、2.3%、2.8%,均高于全省和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比例。 推行“阳光家园”计划,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组织开展“一周、两季、三月、四节”活动。所谓“一周”,即心理健康教育周;“两季”,即毕业季、迎新季;“三月”,即“技能月、社团活动月、志愿服务月”;“四节”,即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施“大学生民主议校”计划,建立大学生民主参与院务体系。建立大学生权益委员会、大学生自律委员会,设有各类学生监察员、信息员、调研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工作。积极推行学生助理制度,全院每年设有学生院长助理、辅导员助理、部门行政助理、学生助教等200多名。院长办公会经常听取学生院长助理工作情况汇报,畅通学生言路,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志愿服务常态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设立志愿服务日,组建青岛市首个大学生志愿服务团,建立校外公益服务基地14个。牵头成立“开发区高校大学生创城志愿者联盟”。实现了“百个班级百个社区”对接。在合作企业和周边社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180余个,年均2000名学生参与基地实践服务,人均服务时间约100小时。每年冬季学期、夏季学期的社会实践参与率达到98%,近两年志愿服务总数达到30000人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