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成追忆
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崇仁县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高达7万人,其中三成以上的务工农民,或跻身于各经营生产企业的白领阶层,或拥有自己的经济实体。 这些“第一代农民工”曾经或继续挤住在昏暗、污浊不堪的出租房里,做着各式各样的小买卖。一部分人坚持在城市里生活,希望下一代能够初步成为城里人,再下一代能够彻底和城市融合。 www. 但更多数受访农民认为,生活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生孩子、盖楼房,再多的钱都只有落实到农村才能光宗耀祖,因此乡下人便依旧是乡下人。 或许可以解释的是,“乡土中国”的农民,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有一种天然的依恋情结,他们弄不懂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分野”等复杂的概念。 月塘村是崇仁县孙坊镇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穿过小石板桥,便进入村口。老村依山面水,数排旧房子蓦然挺立,青砖剥蚀,明显带有风雨和流年的痕迹。仔细察看,村屋、排水沟仍在。但村内鲜有人迹,大门多被锁上,门环处锈迹斑斑。 泥石路旁,杂草与苔藓并生,老房子沦为堆柴薪、养 www. 牛、养鸡的地方,无人清理的畜粪味冲人眼鼻。偶见一两扇半开的大门,门前只有母鸡安静啄食,黑狗狂吠不止。一只瘦猫觅食于老房一角,徘徊良久,倏忽不见。 75岁的周桂枝(音)还住在老村,一张老床孤零零地摆在老屋中间。她一如往常,独自坐在门口,眼神恍惚地望着小巷深处。周婆说,村里人少地方多,养鸡养鸭还是很方便的,“3个小孩全出去了,一年到头只回来一两次”。
2003年以前,这些打工者创造的劳务收入,主要流向是在老家建造楼房。在农村,楼房是农民财富、地位、声望的象征,是幸福美满的代表作,甚至是个人资信程度的标志。 在当地从事建筑的王师傅介绍,盖一栋二层的小楼房,不算装潢费用,平均耗资在六七万元左右。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在崇仁县农村中盖两层楼房、子女能读完初中或银行有5位数存款的先富者,80%以上有三年以上打工经历或正在打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