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如要盘点改变一代人的商业项目,我应该会提名网吧。毕竟,在家用电脑没有普及的时代,网吧就是互联网的实体,网吧老板就是互联网的使者,如若没有网吧,从张朝阳到马云,所有人的财富故事都要无限Delay。然而,这么牛逼的商业项目,竟然没一个官方认定的准确生日,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有人说那是1996年5月的事儿,上海,网吧名字叫威盖特。在猪肉2块钱一斤的年月,在这上一小时网得花40块钱,合伙人据说是上海科技大学的几个学生。没人说威盖特为啥叫威盖特,我猜,八成是英文"We get”的音译。 但是细究一下,威盖特不一定能坐实"中国第一家网吧”的称号,因为这里虽然有"网”,可主要还是局域网,最关键的是,它没有"吧”。"吧”是个充满异域情调的时髦词汇,我们得尊重它。因此,我更倾向于把"中国第一家网吧”的头衔颁给北京的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在这上网,3分钟2美元,虽然贵,但能获赠一杯咖啡——它可能不仅仅是中国第一家网吧,也应该是中国第一家名副其实的网咖,英文Internet Cafe,被一五一十地照搬了过来。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网吧事业起点并不低,只不过,后继者们没能保持这种优势。我们的骨子里并不流淌着西洋式的高雅,相比于咖啡馆的安静,酒吧的嘈杂更深得民心,进而网吧的称呼流行开来。近些年,提供高端服务的网咖强势出现,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旧网吧的淘汰升级,殊不知,其实只不过是返祖而已。 说起来,中日韩三国对公共上网空间的称呼也颇反映国民特征。日本人沿用西方标准,统称"Internet Cafe”,倒也符合他们的一贯传统和民族形象;中国人称之为"网吧”,取自酒吧意向,符合以男性为主、普遍是小规模经营、环境脏乱差的心理预期;至于韩国,简单粗暴称之为"PC Bang”,即电脑房,功能指向明确,透着因地缘关系紧密而产生的家庭式安全感。 和威盖特一样,实华开的名字也来自音译,Sparkice,取意"冰火交融”,这是老板曾强在加拿大卖文化衫时候得到的灵感。它开业是1996年11月的事儿,有说法称那一天是11月2号,又说是11月15号,后来还有人说是11月19号,几方都言之凿凿,成谜,我们就不细究了。不管怎样,它将在这个月迎来自己的二十一岁生日,这一点总是没错的。 2 在马云还没有成为马云的时候,媒体们普遍认为曾强才是那个被历史选中的人。 做学术,他在17岁考入清华应用数学系,本科毕业论文获清华一等奖,本科毕业后转学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又获国际远东经济会议国家奖,第一份工作在国家信息研究中心,论文获得国务院国家机关论文特等奖,89年又赴加拿大留学……读了差不多十年书,曾强发了五十多篇论文,还出了四本书。 做生意,曾强大学时一直在做兼职,没毕业就是万元户,到加拿大留学时,因为奖学金还没拿到,他卖过羽绒服、文化衫和空气净化器。30岁时,他在加拿大成立实华开亚洲公司,帮助中国企业进行境外收购和借壳上市,最成功的一笔交易,是帮助中石化用4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加拿大上市公司。 青年曾强 1996年,曾强33岁,度过了天之骄子的前半生,突然想在北京开网吧。时隔多年后他回顾自己的这个决定,只说了一句,"当时年轻气盛”。 在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原来的位置上,曾有一块载入历史的广告牌,张树新的瀛海威在这里写下:"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一千五百米。”那个时候,曾强正在与瀛海威谈合作,只可惜合作没成,曾强一气之下说,我们就在这个牌子下面搞点什么。想来想去,就开了一个网吧。 不过,相比于这个感性版的解释,我更愿意相信另外一个理性版:曾强注意到以色列开发出的网络电话生意,于是在中关村成立公司,买断了网络电话的中国独家经营权,并在1996年与联通成立了合资公司,他与瀛海威谈的合作就是关于这项业务——既然要经营网络电话,就当然要先把上网环境给大家准备好,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应该只是一个更大生意的前台。 无论你相信感性解释还是理性解释,有一个事实是明确的,那就是曾强并不是为了开网吧而开网吧。 另一个因开网吧载入历史的人也不是。 3 1962年出生在山西的王跃胜,只比曾强大一岁,在曾强认为每道高考数学题都有两种解法、提前一小时交卷考进清华的时候,王跃胜高考落榜,算上补习的时间,他一共读了六年高中,但最后也没拿到任何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补习期间,他家中的唯一经济来源只有15只母鸡下的鸡蛋。 读书的路走不通,王跃胜只能去做煤矿工人,但煤矿的工作太苦,王跃胜坚持不了。1982年,他凑了200块钱做水泥预制构件,到1985年又开始偷着卖油料,到1992年允许私人经营加油站的政策出台时,王跃胜的油库已经有800吨的储量,到了1997年,他名下已经拥有12家加油站。富起来之后,王跃胜并不满足,他认为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于是坐上火车,奔着中关村来了。 迎接王跃胜的中关村是名副其实的村子,绝大多数都是平房,因为要铺设管道,马路还被掏个稀烂。一边是萧条景象给富翁带来的落差,一边是北大等名校对落榜生带来的刺激,王跃胜在复杂的情绪中围着中关村转了几天,终于在一家名为罗格因的网吧(显然是"Log in”的谐音)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景象:一屋子大学生。他意识到,除了大学,网吧也可以网罗人才。 98年的情人节,王跃胜的网吧在北大南门开业了,和高材生们喜欢用英文谐音取名不同,王跃胜的要求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会读会写,笔画加起来不超过十画,最终,他给网吧起名"飞宇”。25台奔腾166电脑,加上一间128平米的屋子,花了王跃胜80万。 起初,会上网的人并不多,王跃胜就专门雇人来做免费指导,看大家觉得费用贵,他就把凌晨的时间调为10元/小时,其余时间20元/小时,甚至,还一度打出过早上7点到9点免费的告示。在这个做了16年生意的人面前,北大学生们丢盔卸甲,心甘情愿地掏出自己的生活费,因为他们真的没有任何理由拒绝飞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