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当初农民在压抑的统购粮价和僵硬的户籍区隔中贡献着中国工业化高歌猛进的原始积累。后来,又在行政强制的低价征地和政府推行的拆迁上楼中构筑起中国城市化高速崛起的坚强支柱。以农补工、以乡补城,不变的是对乡村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单一汲取,变动的是从征收农业赋税到占有农村土地增值的直接转换。 改革在不断深入,原野上升腾起缕缕希望之光。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性转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中国进入了城乡加快融合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进一步提出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中,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单向城市化到城乡一体化,人口在城乡之间对流,资本在城乡之间布局,土地在城乡之间配置。 给资本进村套上3个“箍” 资本进村,看好的是乡村蕴藏的潜力和崭露的前景。广大农民在这场乡村的复兴中会抱有什么样的期待,将收获什么样的果实? 资本进村,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广大游客可以从乡村的美丽中欣赏烂漫风光,城市居民可以从乡村的古朴中咀嚼浓浓乡愁,各路资本可以从乡村的资源中开发无限商机,但是,最核心最根本的还是要让本土村民能够从乡村的活力展现中把握幸福生活的美好梦想。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开拓农民的发展空间。这是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也应是资本进村的价值坚守。发展现代农庄、田园综合体和农业特色小镇,重在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开拓农民的就业空间,培育农民的创业能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收入,美化农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给那些日渐萧条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引领新农村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 资源开发,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侵害。 毋庸讳言,当下不少资本进村的目的就是圈地占房,赶紧抢先占有那些鲜为人知的“风水宝地”和未被定价的宝贵资源,或精心包装,高价转租获利,或创意策划,打造农庄小镇坐待资产升值。有些地方的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出现明显的房地产化倾向,既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又易引发侵犯农民土地利益的事件发生。 乡村的复兴,决不能演变成对农民或隐或显的“挤出”过程。兴建农业特色小镇,绝不是简单化地让村民搬离故居。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也不能排斥农民的积极参与,用围墙将农民排除在外。农民从主体变成了看客,如何保障他们的发展权利? 还需警惕企业和政府的急功近利。只考虑表面化的形象建设,不顾及根本性的内力培育;只考虑高大上的景观再造,不顾及原生态的环境保护;只考虑短平快的经济利益,不顾及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把成本、代价让农民去背,把问题、风险留给农民去担,掠取经济利益而放弃社会责任,这就扭曲了乡村建设的方向。 路径创新,农民的长远发展不可忽略。 如何在改革的进程中创新机制,搭建平台,锻造载体,保障、促进、推动乡村的永续运行和农民的长远发展? 起步先行的乡村,已有不少成功的探索—— 看“颜宅模式”。浙江省青田县颜宅村地处高山,生态优美,农户主动选择腾出自家闲置房屋入股,集体开发、集体经营、集体收益,既保障了农户的收益,又保障了村集体和民宿经营者的利益。看“温岭经验”。浙江省温岭市不少乡村“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之美,引得许多投资者前来开发“民宿富矿”。这些乡村发扬当地民主恳谈会这一自治传统,坚持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先做好老屋保护,再引入民宿有序进入,既保障了合理开发永续发展,又提升了资产价值、农民收益。看“战旗创造”。成都市郫县战旗村借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契机,由村集体自建特色小镇。村民代表发起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旅游等项目开发和运营,既增强了农村经济稳定性,农民利益也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