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实际上,教育标准化还是有章可循的,也是有技术含量的。万学教育最初在考研培训领域研发出了自己的服务模型和教育技术,这种服务模型和教育技术是精确到“元素级模块”的,正如麦当劳汉堡的面包、鸡块、牛肉、蔬菜等不同元素组成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套餐一样,“元素级模块”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辅导“套餐”,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出专属的学习方案,包括用户需要投入学习的时间周期,每门课程需要复习多少知识点,需要练习多少习题等,并进行定期的学习效果评估,在评估之后,再根据用户新的学习程度修订原来的学习计划。经过六年的发展,万学的这一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个六维辅导矩阵团队,集成了二十一大核心辅导主系统、九十六大关键辅导分系统、一千五百六十项完备辅导子模块的“考研全程综合辅导系统”,这一系统就是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纳入了标准化的体系当中了。 困境3 教师能否标准化? 问题:教师资源非常难以标准化,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老师风格各异,因材施教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支招:把最好的老师的讲课做成课件,编出从每分钟或者每五分钟怎么讲,把它做成标准教案,其他老师就照着这个讲,或者知道怎么讲,从而实现好老师的价值放大效应。 方元:教育机构其实就是在个性化和标准化之间不断地去寻求平衡,标准化的教育本身最难的其实就是师资。课件可以通过软件化、网络化去解决;授课的手段可以通过电视大学、网络;但是教师就非常难以标准化,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老师风格各异,因材施教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教师资源本身的稀缺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之间那种互动,难以得到百分之百的满足,这个其实是教育本身在规模化过程遇到的最大障碍。 易定宏:因材施教与标准化并不矛盾。拿学历教育来说,在高中时需要分班,这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只不过把个性化需求给统一起来进行标准化了。因材施教并不是一对一教学,将水平基本相同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比如高中的分理分科,分快慢班等本身就是因材施教。华图教育目前主要做的是公务员考试培训,考试是标准化的,有分数限制的。对于我们来说,关键是对师资的选择。我们对教师的选择有一套素质模型,其中包括很多细节的小项,比如普通话能力,表达的逻辑性、清晰性,语音的轻重习惯等,通过这些环节的筛选和培训,对教师进行标准化的选择。 张锐:很多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管理职能和教育职能方面是不分的,老师既要负责学校的讲课,又要负责公司管理,这样只会降低工作效率。万学教育在这一点上采取了明确分工的方法,管理人员和老师的职能完全分离,管理人员只负责管理,老师只负责讲课和研发,负责研发的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听其他老师讲课,找出问题,帮助他们修改。他们不仅要听万学的老师讲课,其他所有的培训机构的课都要去听。这一步走得极为关键,我们不仅让老师独立出来,负责教学和教学研究,而且老师里面把教学和教研也进行了分解。这样一来,老师们就可以取长补短,实现标准化教学。 尹雄:对于一些新创业的教育机构来说,如果有特别好的老师,一般会把这个好老师的课排得满满的。但是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永远就只有几个好老师在创造效益。这样其实是没有可持续性的,最好的方法是把最好的老师的讲课做成课件,再让最好的老师编出课程,编出从每分钟或者每五分钟怎么讲,把它做成标准教案,其他老师就照着他这个讲,或者知道怎么讲就可以。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他真人的课程,要让这些老师去看他是怎么讲的。优秀的师资带一些新的师资,进行复制,年轻老师经过学习以后,他会按照优秀教师的方法去讲课。这样的方法,就是更标准化,完全可以把一个好老师的价值实现放大效应。 记者观察 因材施教的标准化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很多上市公司的股票都在跌跌不休的时候,一家名为阿波罗的教育培训机构的业绩却逆市上扬。 新东方在美国的上市,使得国内外的投资机构都将目光投向国内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期,风险投资都没有停止对教育培训项目的追逐。据北京纵横合力执行董事总经理于公介绍,在全球金融风暴下,教育行业成为了股权投资机构的避风港,成为一个典型的抗经济周期的投资领域。而在国内,伴随着教育行业的纵深发展,教育行业的细分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包括语言培训、课业辅导、婴幼儿早教、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考试辅导、教育培训、网络教育、教育服务、教育产业在内的10个细分领域。 然而,在教育培训行业的篷勃发展给投资人罗织了一个美好前景的同时,投资方在尽职调查中也发现:不同于其他行业,教育行业是以个人能力的提升作为评判标准的,可是这个标准如何量化?如何将量化的指标变成产品,并完成规模化的复制是教育培训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很多人都会承认,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也就是个性化的教育。但是,当教育变成一个生意时,对于一个教育培训企业来说,标准化就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教育产品的标准化,另一个是商业模式的标准化。而只有实现了标准化,企业才能实现规模化扩张。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教育机构每年的营业额还不及美国阿波罗的十分之一,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教育企业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教育企业在规模化方面存在着短板。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和标准化其实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对于国内处于快速成长中的教育培训企业而言,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教育产品做成符合受教育者个性化需求的标准化产品;如何形成可供复制的有效商业模式,以实现规模化扩张。只有在这两方面实现持续的创新,才有可能最终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