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基因决定论的追随者,但我不得不承认,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决定孩子成为哪种性格的人。这点上,分析飞信,不如从分析它的母亲开始。 运营商的互联网产品管理学中有条悖论,就是企业中具有强势地位的部门或业务(如现金牛业务)为了保持权势地位,会不由自主的打压或弱化企业中的一些朝阳业务。运营商最重要的是拿住客户数,保持占有率,“传统”的是运营商绝对的主流,而其他业务活动,不是处于弱势,就是处于边缘。 飞信,就是用中国移动的短处,来PK腾讯的长处。无论“领导”多么重视,它永远,永远,永远处于一个附属的地位。限制飞信发展的主因,不在于对手的竞争,而在于中国移动本身,这也是本文中的主旨:在中国移动阴影下的飞信。 1、中国移动本身不是一个创新型企业。运营商的职责更像管家,管理好自己的用户,管理好自己的网络,用稳妥的途径来赚钱。有人开玩笑说,推动iPhone大红大紫的应用程序商店(AppStore)商业模式,最早出现在中国移动一堆产品名单中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色--移动百宝箱上,这个比MM早很多年的东西,早就应该写入商业案例中:为什么类似的模式,苹果的AppStore就能一炮打红,而中国移动的百宝箱始终发展不起来呢?与底层员工的创新来成就walkman和Gmail相反,中国移动更习惯一个自上而下的指令式的变动,它处处讲规范、讲流程、底层员工忙着指标,中层管理人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它有强劲的现金流,没有任何理由去转型,没有任何诱惑去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寻求蓝海。 2、中国移动不是一个技术企业。它有资金,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可以租,而不需自己动手,有一堆乙方想着方法的提供服务。由于自己的研发力量有限,移动常采用外包的方式,将研发、运营外包给相关的互联网公司,自己只负责相关的管理工作。外包模式的优势是使移动轻装上阵,自己可专注于业务领域,劣势就是所谓“外包无精品”. 无精品的原因有三: 一是能力有差别,腾讯的研发与创新能力明显比外包公司强得多,一个例子就是许多毕业生进入软件外包公司的目的就是好好锻炼,为跳入腾讯做准备,移动外包产品质量问题迭出。 二是因为QQ是腾讯的亲儿子,而外包单位只负责领养--腾讯想的是怎样加强QQ的竞争力,外包商关心的是怎样从移动搞钱。 三是会造成业务整合简单粗暴--飞信是A公司运营的,邮箱是B公司运营的,社区是C公司运营,说客是D公司运营,单点登录是E公司负责,数据业务平台是F公司承建。这些关系户们各自有各自的领地,整合前景路漫漫其修远矣。我至今搞不清飞信空间与139社区里面的定位是否重叠,反正都没什么人用。 基于以上原因,作为一个移动老用户,移动的这些增值产品,这些互联网产品,用两个字来形容:粗糙,三个字:很粗糙,四个字:相当粗糙。 3、飞信仅是移动的“一个”业务。对于移动来说,飞信仅仅是个plus.互联网入口?用户业务整合?移动有的是工具,定制终端、OMS,飞信仅仅是锦上添花。中国移动的现金牛很牛,中国移动的热点也很热,前些天在关注移动阅读,这些天又在捣鼓移动支付。飞信?增长点之一而已。因此中国移动无法做到一点:专注。 而腾讯就不同了,IM就是它的命它的根。腾讯可以把业务扩展到游戏等利润更高的领域,但战略最核心最基础的就是它的QQ. 4、飞信是“移动”的一个业务。尽管可以将飞信用户扩展到联通电信的手机号,但其身份使得其无法成为一个“通用即时通讯解决方案”,只能在“中国移动”这个框子里发展,其潜力受到局限。偏居一隅的例子就是“上才用旺旺,发短信才用飞信”,尽管中国移动的用户数足够大,但仍属量的扩张,难以上升至发现并引导用户需求,更别说创造新的服务模式了。 飞信一直在带着镣铐跳舞,它可以改进“换号问题”,可以优化内存占用,但这仅仅是低层次的进步。根据现今国内即时通讯发展来看,除非飞信能够突破传统模式,带给用户惊喜般的创新和多样化的用户体验,否则只能苦苦守着份额,用中国移动庞大客户数来供养这个千年老二。 我看好飞信将来一两年的发展,如若要让其实现伟大,中国移动要有很多难走的路要走。 虽然不是虎头,恐怕得用蛇尾来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