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明,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年,日本川崎重工在大连设立子公司川崎重工(大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李远明担任中方经理,这家公司主要为母公司开发软件。 1996年合同期满后,看到软件开发潜力的李远明决定自己创业,在大连海事大学内创建海辉软件公司,包括他在内的7个最初员工全部是从川崎重工出来的。 招股书显示,2004年,在第一轮投资者进入之前,李远明等管理团队通过Kaiki.inc.在海辉持股,其时,Kaiki持有海辉(开曼)34.75%的股权。 随着几轮投资人进入,管理层的股权不断稀释。 截至发行前,投资人共持有海辉逾70%的股份,其中GGV和IFC位居前二大股东,分别持有22.6%和11.9%;JAFCO(集富亚洲)和DFJ各持有8.2%;英特尔资本和GE Capital分别持有7.8%和7.2%;Sumitomo corporation Equity Asia limited 占股3.5%,Mitsubishi UFJ (三菱)持有1.0%。管理层拥有的Kaiki inc只持有5.5%。 2007年,李远明离开海辉,并带走了之前追随自己的几个创业元老。 对于李的离开,外界有各种猜测。其中一个版本是,其与投资方在战略决策上出现分歧。 受过日本企业文化熏陶的李远明,一直愿意做中日之间的业务,而目前海辉的格局,却是除日本之外,大力发展欧美和中国市场。 但这个说法,并未得到李远明的认同。 他曾对媒体表示,引入外来股东,当然会在理念上产生分歧,“但不是因为理念分歧,又没有了控制权,股东把我排挤出去了”,他说,“而是自己不具备操作一个国际级大公司的能力”,主动让贤。 而今,李远明再次创业,其掌舵的大连百易软件目前还是海辉的合作伙伴。 但无论如何,海辉如今是一个被众多投资人联合持股的公司,他们的终点是退出。 甚至在孙振耀就任时,就被认为其是为了海辉的海外上市而来的。 就在此次IPO之际,献售股股东IFC、集富亚洲、英特尔资本、GE Capital、Sumitomo和三菱均有不同程度的套现。本次发行后,9家仍持股61%。 海辉也曾在内部出台股权激励政策。 2010年2月,向董事会主席孙振耀发行80万股普通股,并向其亲属发行120万股普通股,价格为0.30美金,但孙的这部分股票占比还不足1%。 虽然孙振耀就任时,曾表示,选择海辉“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企业的创办人不在,因为创办人不在,我不是职业经理人,我是出题人”。 但仍有人好奇,在VC们退出之后,海辉如何保持稳定性和持续增长的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