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举例说,在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985”工程中,最早进入的34所大学中竟无一所“农业高校”。这使得“985工程”首期用于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未能惠及农业院校。 他具体介绍说,“农业院校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其一,基础设施差,校园建设比较薄弱。比如,中国农业大学里就有不少危楼,管线老化,墙体破裂,图书馆都出现了裂缝;其二,缺乏试验场地和器材。农业科教的投入比较大。比如动物解剖,以前是杀牛杀马,现在越杀越小,到了杀老鼠,这是因为成本越来越高,花耗太大。此外,学生很难找到实习的场所,难以找到适合的试验田和场站;其三,学费收入较低。按规定,农科类学生一年的学费是3000元。这样一来,造成了培养成本很高、收入却更少的局面;其四,农业院校的学生中,来自困难家庭的较多,学校要为这些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全国平均的贫困生数大概占14%~15%,而农业高校的贫困生大概占30%。我们每年收取的学费是6000万左右,有2/3发还了学生;其五,公益性研究的自我创收能力弱。农业研究面对的市场是农民,很难获取较高的研究回报。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是社会的,但是投入成本是学校的,这也是学校发展面临的一个挑战。” 虽然困难重重,但柯炳生对发展农业科教的决心显然没有动摇,“农业高校的确面临一些困难,但农业高校也在通过内部体制的改革,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推行素质教育、实践教育等,激发导师们对科研的热情,提高教学的质量。”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业类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更加不容乐观。但柯炳生指出,这是一个误解,“大家的感觉好像是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很困难,实际情况是,农业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率这些年在不断提高,尽管有些院校确实有问题,但关键还在于定位。大致说来,高水平的农业大学和面向基层的农业高职就业情况较好。处于中间的相对困难大一些。” 农业科教投入要体现“重中之重” 柯炳生说,党和国家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而发展农业科教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因此,要在加大农业科教投入上,充分体现出“重中之重”的思想。 柯炳生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目前,农业高校 首先要找准定位、练好内功。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高等教育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来改善农业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高校的发展;其次,要仿照科研院所系统,给予高校基本科研事业费和公用的经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科研方面没有公用经费,实际上占用的是教育经费;其三,要从体制上解决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就是要提高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率。我国科研项目的管理费用通常是5%,国外大都是30%~50%。美国实行配套资金制度,给教授100万的科研费用,要额外给学校50万、60万的overhead(管理费或公用经费),否则学校是不承接的。对于这种管理费,我国现在叫间接费用,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家的16个重大项目中,先进行试点,给予13%的间接费用。我建议把这个比率提高到至少20%以上;其四,进一步加强高校的能力建设,提高科研基础建设能力。农业高校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室,教育部、农业部的实验室、试验中心、试验基地都有,国家要拨付一些运转性经费支持。”(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