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听到这三个字,我们脑海中跃出的形象很可能是烈日下流汗的年轻人,目光坚定,兢兢业业。 而当这两个似乎天南地北的角色渐渐重叠在一起的时候,这两种身份的博弈也往往让身处其中的两代人感到迷茫——父亲手头有点闲钱,儿子也想创业,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很清楚要做什么行业才好。 在民营企业遍地开花的浙江,和专业的投资人或者毫无背景、埋头苦干的创业者来比,他们可能不在少数,不是吗?很多时候,我们把儿子这一辈称为“富二代”。让我们摘下在网络上带有敌意的有色眼镜,看看这个群体面临的关于投资和创业的困惑。 80后和他的纸管厂 28岁的山东小伙柴刚已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青年企业家。2002年,刚大学毕业的他还在对未来满怀憧憬的时候,不想父亲在同年9月去世,扔下了一家由6个人(有2名残疾人)组成的濒临倒闭的家庭作坊式的福利纸管厂。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柴刚毅然决定挑起这副担子,带领乡亲把厂子搞好。在众人的帮助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厂子不断走向正规,现在他的产品已遍布全省并远销到东北、华北,所生产的纸管在印染、食品、塑料等行业被广泛应用。 一年多寻寻觅觅 一直在寻找合适项目投资创业的高建国和儿子高明就是这样略显迷茫的一对。 父亲高建国今年53岁,做了十多年的冶金炉料生意,自己在城郊有一个十来个人的小厂。在他看来,这个行业在他这一代做做还行,之前也赚了一些钱,但行业依赖性很强,竞争激烈,前景不大,最近生意也不是太好,于是就比较空闲。 “儿子现在也在帮我,但他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对这个行业也不是很懂,行业前景也并没有那么光明。再说,连我自己都想转行了。”高建国笑的时候,略带尴尬。 没有理由让孩子来接手这个在他看来前途并不光明的行业,这是做父亲的尴尬。而自己创业成功、秉承着“孩子想创业,我也不希望他走一条很平稳的路,年轻的时候该闯还是得闯”这个信念的父亲,如今只剩下了投资、帮助儿子创业一条路。 儿子高明今年27岁,当初学的是医科,毕业后在医院里工作了几年后出来。在轰轰烈烈的创业潮里,在看着父亲做生意赚钱和自己辛苦上班赚工资的巨大差距面前,高明像很多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出来创业。 但是创业做什么呢?“隔行如隔山,创业,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在换过几个工作、看过不少项目后,这是高明常常念叨在嘴边的一句话。 做什么?这是高明的尴尬,是他父亲高建国的尴尬,也是很多“富一代”和“富二代”的尴尬。 “总是会有合适自己的创业之路的。”抱着这样的信念,高建国和高明开始了寻找合适项目的漫漫“征途”。但是寻找项目的途径呢? “除了18创富,我想不出其他寻找合适项目的途径了,说实话,找是想找的,但途径真的太少。”父亲高建国这样对记者说。2009年初,高建国找到了18创富。在刊登出《儿子大了想创业爸爸准备投资百万元》一文后,高建国接到了很多寻找资金的项目方的电话。 “有做玻璃的,有做餐饮的,有做美容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让我们见识了不少项目。其中也不乏一些乱七八糟并不靠谱的项目。”高建国说,有个温州的美容项目让高建国印象深刻。 “我们在城东的一个宾馆里见面,对方和当地某高校有合作关系,想寻找有资金的人合伙开美容诊所。尽管项目看着还不错,和儿子学的医科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因为我们父子俩都没有美容方面的任何经验和天分,老实说也不是很感兴趣,最后并没有达成合作意向。”高建国说。 “投资和项目的结合其实也像男女结婚,在结婚前有可能破坏最终结合的因素太多了。尽管有几个项目很让人心动,也确实有过一些意向,但是一年多的时间,兜兜转转,最终还是没有投资。”高建国说,看了很多项目,感觉找一个合适的项目并且可以发展下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浙江,父亲们很鼓励儿子创业 “这真的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了,现在很多。像高建国和高明父子那样投资额在100万元左右的意向很多,再多点,也有不少父亲出几百万、几千万元让儿子创业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找我去看项目。”共合网创始人兼董事长、杭州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主席郭羽刚从吉林大学参加已被公认为中国大学生“奥林匹克圣会”的中国挑战杯创业大赛赛场上回来。 “很明显,浙江出去的项目普遍得到好评。上一届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只有25个金奖,浙江就占了5个,金奖银奖加起来,浙江更是有15个。这一届创业大赛,也已经有17个浙江的项目入围(入围即不是金奖就是银奖),为什么?”郭羽分析,这和浙江民营企业众多,民营企业家普遍鼓励下一代创业分不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