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后,王英成为了被公司留下来的三四百个“英才”中的一个,如此激烈的竞争是他在大学里很难体验到的,对于像他一样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走向社会后,似乎还面临着“重头再来”的问题。“说实话,在大学里学的知识挺多、也挺好的,但就是感觉与实际脱离,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王英坦言,机械制图、电气线路等,是极少数对他工作稍有帮助的课程,而大部分知识,还是得在工作中学习。 当中国的用人单位纷纷开始建造“人才加工厂”的时候,高校必须反思了。 “一部分高校追求研究型、综合化和各项评比指标,比较注重学校的自我发展;怎样和企业、行业合作,怎样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怎样加强产学研结合,花的精力还不够。应该强调学校要办出行业特色、职业特色。高校一定要有明确的行业服务目标,要多和行业、企业交朋友。”在胡瑞文看来,高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行业、企业可能更有发言权。 在当下的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有效机制。“大学除了基础知识教育外,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化教育明显不足。”邢文祥在进行企业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评价的调研时惊讶地发现,对“职业意识”的看重程度造成了企业和大学生的根本性分歧。在企业最看重的就业能力要素中,“职业意识”以19.8%的比例位居榜首,而在大学生眼中,“职业意识”仅以6.9%的比例排在倒数第一位,远没有专业、技能等重要。 如果把大学比喻成一个工厂,那么进入大学的新生就是这个工厂的原材料,大学毕业生则是出厂的产品。目前,高考制度可以统一检验原料的质量,而产品的质量只能依据他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行为、贡献等来评判。“因此,企业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评价的差异和分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邢文祥说。 国人心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 NO 1.政府机关 32.4% NO 2.国企 18.3% NO 3.事业单位 15.6% NO 4.外企 15.5% NO 5.民企 8.6% NO 6.自己创业 5.7% NO 7.非政府组织 3.1%
编辑 石光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