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今天的创业板演绎的其实正是神话中的“嫦娥偷灵药”的故事,它用“高成长”的神话偷了投资者的心,而自己也被所谓的“高成长性”架空到了寂寞孤悬的广寒宫。 时间过得好快,创业板转眼就上市一周年了。不争气的半年报把创业板打回原形,让曾经对创业板的“高成长性”寄予厚望的投资者悔之莫及。不过,该后悔的难道仅仅是投资者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今天的创业板演绎的其实正是神话中的“嫦娥偷灵药”的故事,它用“高成长”的神话偷了投资者的心,而自己也被所谓的“高成长性”架空到了寂寞孤悬的广寒宫。 创业板平均市盈率的中值按Wind以前统计的数据为72倍,9月7日一项比较保守的最新统计的数据也有67.67倍之多,相当于中小板指数动态市盈率的1.5倍,沪深300成分股的4倍,与同期的美国NASDAQ相比起码也要高出两倍以上。但是,2010年中报显示,创业板只见高市盈率,不见高成长。2010年上半年创业板利润同比增长23.1%,不仅赶不上主板37.5%的增幅,更远远落后于中小板的57.7%。 在市场化发行定价制度的推动下,打着“高成长性”旗号创业板股票发行市盈率屡创新高,五六十倍,七八十倍的比比皆是,就是上百倍的也不稀罕,最高的发行市盈率超过126倍,最高的发行价高达145元。有关统计显示,创业板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为65.59倍,而中小板为35.78倍,主板为24倍。高发行价、高倍市盈率造成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高比例超募。创业板启动以来,超额募资合计达725.5811亿元,而据半年报所披露的超募资金使用情况统计,仅有77.5亿元已被使用。也就是说,还有648.08亿元超募资金躺在银行里“睡大觉”。若以一年期定期存款2.25%为例,648.08亿元一年的利息就是14.58亿元。也就是说,占据创业板公司所有净利润的半壁江山,并不是来自它的“高成长性”,而是超募资金所贡献的银行利息。这真是对创业板所谓的“高成长性”的莫大讽刺。 高市盈率发行使得实际募资总额远超拟筹资规模,过多的超额募集资金犹如创业板企业挂在鸟翼上的黄金,沉重的翅膀飞不起来,成为创业板最大的隐忧所在。现在创业板股票的市盈率平均70倍左右,有些甚至高达100多倍。创业板公司需要怎样的成长性,才能维系如此之高的股价?没有30%到50%的三到五年的可持续增长预期,谈也休谈。但只要稍有一点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经验或会计常识就不难了解,这对于任何一个实业企业来说,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难怪有那么多的创业板公司高官在一夜暴富之后,选择的不是留在企业继续创业奋斗,而是辞职。这里面除了人性难敌的套利诱惑之外,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无知难而退的因素。钱太多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去用。创业动力的迷失和泯灭,乃是当前创业板最大的风险。 不过,如果以为创业板的高估值都是盲目追捧“高成长性”的投资者“炒”出来,未免错怪了投资者,也过于高估了投资者的市场能力。实际上,创业板的所谓“高成长性”不仅有着企业造假的成分,保荐成效和评估机构掺水的成分,更有着市场定位错位的成分。监管层筛选创业板的标准近似于中小板,客观上等于为进入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装假变脸预留了空间。买专利、跑关系、靠虚假材料“操作”上去的伪高新技术企业有之,挂靠于垄断型企业坐享制度性政策红利的不创业也上创业板的寄生虫有之,以股份换保荐靠巨额发行费用铺路搭桥突击PE包装上市者有之。创业板发行腐败的登峰造极,不仅制造了极大的估值泡沫,而且也凸显了创业板的本源性风险。记得中注协在谈到2009年上市公司审计的时候就曾提出要重点关注创业板,其中经营风险和管理层舞弊、向关联方转让利润的风险成为重中之重,而这两个风险导致的后果则有可能是退市风险。这对于那些津津乐道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高质量高成长性的人们不啻一记当头棒喝。现在看来,创业板“高成长性”泡沫破裂的风险并未远去,而是越来越迫近。 现在看来,纳斯达克传播于全世界的“市梦率”并不是成功的种子。即使少数几个被贴上“成功”标签的创业板市场也难以规避过度透支创新成长预期的风险。没有一个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是真正站得住脚的。前车之鉴并不遥远。现在看来,“高成长性”并不是“创业板”包治百病的灵药,反而是白日飞升的迷幻剂。中国创业板要走出“市梦率”泡沫破灭的阴影,靠得住的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禁炒令”,而是真正贴近市场、贴近资本、贴近投资者的市场根本制度的改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