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深刻的反思,大学生创业者们决定调整思路,把原定的大目标细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体、更现实的小计划,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宏伟蓝图",把注意力投向了更为实际的生产、销售环节。 《齐鲁周刊》执行主编邱长海认为,这种改变是他们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邱长海:之前接触他们,听到的看到的,更多的是所谓的激情、梦想、使命等等之类的词,一年之后再跟他们接触,听到更多的是盈利模式、连锁加盟、销售业绩等等词汇,也就是说他们学会了务实。 为了打开营销渠道,王琳继续在广州打拼。面对一次次尴尬的闭门羹,一张张不屑一顾的面孔,她以重庆女孩特有的泼辣与韧性,又一次次把自己的名片和产品递了过去。 王琳:人家都说一句话,不打笑脸人。不气馁,再接再厉,做市场,首先把自己营销出去,让人家认可你这个人,才能认可你的产品。这是我人生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 从上世纪末开始,一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尚潮流席卷中国各高校。许多刚走出校门甚至还在读书的学子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书本,拿着并不充裕的资金匆匆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来。他们中有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人却为自己的年轻付出代价。据《齐鲁周刊》执行主编邱长海统计,2001年,山东省注册的大学生创业公司超过1000家,但到了2005年,这些公司基本全军覆没。 邱长海:好多人不光是赔了父母、亲友借来的资金,更多是赔了一两年甚至是更多时间的学业。更重要的是赔了十年,甚至一辈子创业的信心。很多的人经历失败之后,纷纷选择了他们认为稳妥的方式,比如考公务员、考研、到公司做职员,大多数是这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