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起依次为康拓公司首任总裁秦革,原科海集团总裁陈庆振,原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副主任、研究员于维栋,原京海集团总裁王洪德,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林,“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之妻毕慰萱、新华社高级记者黄威 后排左起依次为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彭树堂,陈春先之子陈新宇,科学时报社社长刘洪海,北京民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清华紫光创办人张本正,时代集团董事长彭伟民,原四通集团总裁、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执行常务副会长朱希铎,北京希望高技术集团总裁周明陶,海华通讯公司总裁倪振伟教授,中国民协原副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国光,新华社记者、1983年以一篇内参“拯救”了中关村 摄影/晓舟 编者按 1980年10月23日,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成立。这个偏安一隅的小荷尖尖角初露锋芒后,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中关村第一代创业企业集群,拉开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大幕。 2010年10月25日,在中关村创业文化座谈会——纪念中关村民营科技创业30周年的会议上,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及那段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中的多位代表再聚首。他们的名字载入中关村史册,载入中国民营科技史册,熠熠生辉。至今,他们仍活跃在中国民营企业的舞台上,承载历史,更书写未来。 有人说:中关村就是未来世界的硅谷。几乎没有人会反驳这个观点。然而中关村之所以为中关村,在科技创新的强大推动力量之外,是什么凝结成中关村的灵魂并不断升华?追溯中国民营科技30年历史,谁代表中关村历史?什么代表中关村历史?第一代创业者试图寻找,并竭力呐喊。 “咱们是坐在一条板凳上的阶级兄弟。”1985年,根据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批示,中央办公厅要求北京市委调查京海、四通、科海、中科4家公司的情况。当中央调查组组长刘敏表示愿意相信时任京海集团总裁王洪德时,王洪德流着泪说出了这句话。 2010年10月25日,王洪德又两度说出“咱们是坐在一条板凳上的阶级兄弟”这句话。离开中关村7年,坐镇惠州运筹15万平方米的商城,解决了1万多人的就业,年营业额超过60亿元,受到了珠江三角洲的欢迎,王洪德仍然强调,“我是中关村人。”面对着陈庆振、张家林、彭伟民等这些曾经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一起艰苦奋斗的“阶级兄弟”,王洪德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所拥有的不仅是突破体制、一起打江山的点滴,更重要的是股子里不变的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驱动他们仍然活跃在民营科技的舞台上,并为中关村的发展殚精竭虑。 这一天,恰逢原科海集团总裁陈庆振的70岁生日。现作为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陈庆振,组织了这次聚会,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及那段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们,已是古稀之年。满头白发亦掩盖不了他们如30年前一样充满激情和热忱,不断追问中关村的精神是什么?中关村的文化是什么?“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30年走来的是一条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路。”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原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顾问于维栋,1987年经历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从调查组策划、组织调查、起草报告到中央决策的全过程,他说,“回顾中关村30年走过的路子,肯定这条路子,是为了继续走下去,创造更好的未来,要着眼于今后30年。我们总结经验,继续和发扬中关村的创新精神,培育中关村的创新文化,充分发挥中关村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先锋带头作用。”因此,10月25日的这一次聚会,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更为举世瞩目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提供创业创新文化的建议。 创意可以由领军人物或者某个人提出,而创新则必须由团队去完成,发现发明和运筹帷幄抑或是一种个人行为,但产业化必定是集体力量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监事长彭树堂 一个集群创造一段历史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有代表性的新事物之一,中关村电子一条科技企业的崛起,它的影响和重要意义,可以和小岗村1978年12月发生的包产到户的事件相提并论。”于维栋说。 没有人去质疑这一点,如果没有第一代创业者突破体制、敢为人先的尝试,就没有今天的中关村,中国民营科技史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史均会被改写。在以王文京、刘迎建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创业者和邓中翰、李彦宏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创业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关村一脉相承的创业、创新的激情和能量,以及科技报国的使命感;但是,却似乎又少了那一代人所具有某种鲜明特质。“30年回顾、30年展望。感激那个年代,积淀了中关村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感激那个年代,官民同心、产学研共济、和谐共生。深思当年原生态创业的每一步艰辛,以启迪今人和后人。”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监事长彭树堂说。 在中关村创业文化座谈会上,洋溢着同志般亲切感情和驱不散中关村情结的第一代创业者们,将时光拉回了上个世纪80年的中关村。那是怎样一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在如今高楼林立的中关村大街上,当初中关村的典型景象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流淌在中关村创业者企业家身体里的血液却仍然燃烧着炙热的中关村精神。 “当时从白石桥到中关园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那些小平房和简易的小楼看起来弱不禁风,虽然简陋、平凡、粗放,燃烧的热情却将我们聚集在一起。回忆当年,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工商、财税、审计等部门的审查,经历过很多苦难,更顶着‘骗子一条街’的舆论压力,但是,那时的中关村却开始飞腾。”王洪德感情激昂地说,“中关村的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以及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注;有赖于那些为改革摇旗呐喊的理论家、实践家们;最重要的是,有赖于第一代创业者群体的集群效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