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创业时代的“呐喊者”
时间:11-08 11:06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次
87年前,鲁迅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75年前,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走出书斋,离开学校,行程四千里,历时10个月在《中国的西北角》一文中,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揭露了当时神秘西北的黑暗和危机。
……
他们,都是时代的“呐喊者”。
现在,广安正掀起“三次创业”的热潮,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树立“为发展‘鼓’与‘呼’、为稳定‘帮’与‘扶’、为和谐‘推’与‘促’”的指导思想,以落实“三贴近”为切入口,用反映生活本质、把握社会主流、为群众喜闻乐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新闻精品回报人民和时代。他们是广安三次创业时代的“呐喊者”。
传递党政的声音 他们在“呐喊”
广安日报社记者张启富,家离办公室不足100米,但他在办公室的时间比在家待的时间还要多。作为一名专职跑时政新闻的记者,张启富坦言:“自己责任很重,要在第一时间将市委的决策报道出去,所以不得不在办公室与电脑为伴。”
今年“7.17”洪灾期间,市委市主要领导白天要视察灾情,晚上要决策部署抗洪措施。张启富每天写完稿件都是在晚上12点以后。青年编辑兰宇,连续一个星期值班编稿都在凌晨3点以后,只有26岁的他整个人看上去瘦了一圈,双眼也深深的凹陷下去。“第二天看见自己编辑的稿件及时刊登出来,对全市抗洪抢险工作都有指导意义,感觉还是很有成就感。”兰宇说道。
而对于扛着摄像机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他们每天都要干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每天扛着十多斤重的摄像机在外奔波,大多数记者的肩膀都有点斜。”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部主任伍川说,“虽然很累,但能将党委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感觉还是很欣慰。”记者杜超坦言。
反映群众的呼声 他们在“呐喊”
今年六七月份,正值盛夏酷暑季节,广安日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们却走出空调房来到玉米地、稻田边、村民家。他们走进全市最偏远的岳池县秦溪镇、广安区郑山乡、武胜县龙庭乡、邻水县黎家乡、华蓥市溪口镇等几个乡镇的村组,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记者伍敏,对报社组织的这次青年编辑记者偏远乡村行很有感慨:“能到最基层去接触一线的农民群众,反映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对一个党报工作者来说是应有的责任。”青年编辑记者偏远乡村行活动只是广安日报社深化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促进党报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一项内容。今年以来,广安日报社的记者主动沉入基层,与基层干部群众零距离接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用笔头、镜头真实地记录了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
“有事您说话”现在已经成为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零距离》栏目的品牌语言。“节目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其实就是我们能真实反映群众的呼声。”节目主持人祝科说。
让世界了解广安 他们在“呐喊”
9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广安农业迈上“掘金之路”》。迅即,全国上百家媒体对该文进行转载,广安农业引发各界关注,广安农业上的先进经验也被广泛推广。看着自己连续奋战两天两夜写出的文章引发了轰动效应,广安日报记者胡世平疲倦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按照“对内宣传人民 对外宣传广安”的要求,全市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广安先进经验、好的做法,积极主动向中省媒体投稿,一大批反映广安经济社会全局性的稿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中省主流媒体刊载、刊播。
7月18日,广安日报记者就有多幅图片以新华社通稿方式发出,在中央级媒体上最先报道了广安特大洪灾。广安受灾情况得到了中省的关心,得到了世人的关注。脚上有伤,双手拄着拐杖的伍川仍然坚持在节目制作第一线,节目制作好后顾不上休息又星夜将录像带传至四川电视台,使四川电视台能对广安的灾情作滚动式报道。
新华网广安分频道和广安在线自今年1月开通以来,依靠广安日报社的强大采编力量,发挥网络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运用视频、图片、文字等报道手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将广安的招商引资政策、红色旅游资源、经济和社会成就向全世界宣传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10个月,“两网”刊发的稿件被人民网转发96条,被新浪、腾讯、搜狐等各大网站转发1128条。 (责任编辑:admin)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