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10月下旬在南京举行的第三届留交会上,记者接触了一些海归和欲做海归的海外留学人员。谈起回国创业的难处,很多人感叹不已:自己在世界先进的实验室做技术游刃有余,而在国内商海扑腾却捉襟见肘。他们期待,归国创业之路更宽畅。 创业融资,国内要比国外难 海归创业,第一难就是融资难。从美国回到南京创办志绿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陈天蛋深有体会。2009年初他打定主意回国,4月份开始融资,直到今年1月份才筹到启动资金。他感叹,都说国内资本充裕,但创业人员融资,国内要比美国艰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有中小企业局服务于创业者。一旦专家认定创业者的技术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市场价值,中小企业局就会为创业者提供政府贷款担保,创业者凭此可到任何银行获得一定的贷款。如果经营失败,无法还贷,则由国家履行还贷义务。 几位留学人员期盼,政府组建能够为海归的技术进行把关的专家团队,将扶持政策延伸到企业初创期。 当然,创业者本身也要有承担风险的创业决心。10多年前就成了海归的张中,有感于海归创业融资难,曾经做过风险投资家,专门投资海归企业。“创业的海归,很多年纪都在四十五岁以上,他们在海外有安逸的生活。企业出现问题时,他们不容易坚持,一张机票就飞走了。另一方面,海归往往只负责技术,没有任何投入,投资者认为你都不愿担风险,他哪会舍得把真金白银给你。” 要企业支持你的自主研发,很不易 留交会上,在硅谷多年的凌正说,10年前就想做海归,因为和本土企业理念难靠拢而一直“被滞留”在国外。当年和凌正谈合作的是国内南北两大著名家电企业,“他们宁愿拿钱在央视上砸广告,也不愿投钱搞研发。”凌正说,合作谈崩两年后,其中一家企业被跨国公司告创意侵权,而这正是当年凌正和企业谈合作研发的内容。 情况在改变,现在不少企业想用新技术占领市场。“中国的民企太急功近利,他们见你第一句话就是‘你做过没有’。”凌正说,民企需要的是成熟的技术,殊不知,高新技术最赚钱的就在第一波,别人都做过了市场已经有限。而且,海归一般拥有在国外大企业大机构的从业经历,把“做过的”带回来,存在知识产权的风险。 “民企不管,他只要尽快‘变现’,哪管技术是‘水货’、‘行货’。他甚至愿意给钱让你去‘偷技术’,而不愿掏钱自己研发。”卞波说他正在积累资金,如果办企业一定要实现自己控股。 归来从业之路应该更宽些更多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显示,海归企业存在明显的“三三现象”即1/3能有发展,1/3勉强维持生存,1/3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状态。多位海外留学人员表示,创业并非所有海归强项,希望在创业之外,归来从业的路更多一些。 “身在海外,我们时刻关注国内的发展,从心底里为‘中国速度’而自豪,也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尹玉岭说他的看法代表大部分海外留学人员的心声。 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出现过三波浪潮。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接着是上世纪90年代,现在是第三波回国浪潮。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已有49.7万留学人员归国,接近总留学人数的1/3。 “海归的长处在于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能跟踪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国内创业的琐碎具体事务会消耗我们的核心优势。”尹玉岭说,既然高校科研机构难以消化这么多的海归,那么,企业的技术管理岗位可以考虑让海归担当。 历届留交会上也不乏本土企业揽才,但仍局限于具体项目的研发。张中说,海归毕竟有在世界先进企业和机构工作的经历,他们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更体现在理念,用好了,他们就能在技术理念上为国内架起通往世界前沿的桥梁。这需要政府和企业转变观念,创造条件。 (记者 颜 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