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经济,构筑地域特色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体系。可以说特色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走进地处黄河岸边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水车村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这个初期占地五十多亩,以特色种养、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综合性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利用靠近黄河苏只电站库区的巨大优势,水车村率先在我省发展网箱养殖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几年前,水车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随着黄河水电梯级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相继建成,水车村悄然发生着变化…… 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健全服务体系,以创业促进就业。尤其是2009年6月青海青年创业园成立已来,成功扶持创业青年325名。熊生伟、李钰玲、张贞雪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是80后,肯吃苦、敢拼搏、不放弃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小老板,借助青海青年创业园这个平台,他们演绎着精彩的创业故事。 熊生伟:创业路上不孤单 今年26岁的熊生伟创建的新能源公司注册资本达一百多万元。 2008年,大学毕业后熊生伟便走上了创业之路,他创办了青海鸿源新能源有限公司,2009年,公司入驻青海青年创业园。创业之初的路是艰难的:很多单位不信任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觉得他们是杂牌军;对设计方案不满意,没少被人骂……但创业园没有放弃他,当他成为青海青年创业园第一批扶持的对象后,创业园为他安排了一位创业导师,帮他解决了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 “当初我的公司缺专业设计人才,导师就帮忙联系了很多省上的工程师;当对方单位怀疑我的能力、不信任我时,给我很多帮助的,永远是我的导师……”说起这些,熊生伟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也想过要放弃,可是有了青年创业园的帮助和鼓励后,我坚持了下来。” 从最初注册资本仅3万元,到现在的一百多万元,熊生伟走过了一条艰辛路,但幸运的是,创业路上他不是孤军奋战。 李钰玲:青年创业园点燃的梦想 李钰玲的玉器店是去年在湟源开业的,只有21岁的她,让人感佩的是她创业的坚定意志。 李钰玲出生在湟源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小小年纪的她从事过保姆、幼师、服务员等职业。17岁时,李钰玲独自一人去扬州学习玉器加工,学艺3年中只回过一次家,每个月只有50元的生活补助支撑着她的生活。 从扬州学成回家后,她将全部心血放在了家里的小玉器作坊里。如何把小作坊做大,是她日夜都在思考的问题。当得知青年创业园在湟源开设了试验点后,李钰玲非常兴奋,把自己对经营玉器店的想法整理、总结后,提交给了创业园,在县里上报的80个项目中,她的创业计划被选中。经过审批、核实,她拿到了创业园下发的创业贷款。 “拿到创业园给我贷的5万元钱时我哭了。开了店、买了雕玉的机器,我自己加工、销售,现在生意不错,我还要努力,把店开到西宁去。”李钰玲激动地说。 张贞雪:咬咬牙,困难总会过去 张贞雪的家在吉林,2005年来青海上学,就读园林设计专业。2008年假期,张贞雪靠平时打工挣的钱,专门去北京深入学习设计。在北京,张贞雪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吃的是最便宜的菜。他偷偷地哭过,但他从未放弃,咬咬牙,他把一切困难都踩在了脚下。 2009年,在青年创业园的帮助下,回到青海的张贞雪创办了夏都园林公司,创业园的导师为他的公司出谋划策。一度因要不回工程款公司运作陷入危机,导师免费为他提供法律咨询,并发律师函替他催款;因为缺少资金而揽不到项目,导师亲自为他做担保,让他的公司一步一步有了起色。 如今,这家园林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许多单位、个人来找张贞雪做设计。现在,还有7名大学生在张贞雪的公司成功就业,“如果没有青年创业园,我真不敢想象公司现在的发展状况。”他说。 以创业带动就业。青海青年创业园自2009年6月成立以来,积极引导我省青年走自主创业之路,为创业者提供20万元以内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并且成立导师团为创业青年提供行业咨询、业务培训、法律支持、融资指导、财务顾问、资源扶助等陪伴式服务。创业青年从当初的“孤军奋战”已经转变成今天的“一对一”帮扶。目前,青海青年创业园已扶持创业青年325名,发放贷款4000余万元。青年创业园在高校学生中引发了青年创业的热潮。 (作者:李艳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