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神秘的性格已经为其带来了诸多麻烦。在频繁遭遇海外挫折之后,华为如何破解全球化瓶颈? 目前,华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仅次于爱立信。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于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它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它的崛起将给其他寻求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起到模范作用。 数字化时代的营销:如何赢得客户 但是,在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之时,包括通讯、新能源等领域内的中国优势产业的出海战略却频频受阻、四处碰壁,华为也不例外。 中国企业如何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产业环境?华为怎么办? 预则立 华为只是一个标志。在中国民企以自己实力进军世界市场的时候,旧格局的利益既得者们遭遇挑战,当公平竞争难以获胜时,他们便鼓动政府等非市场力量进行干涉。 当面对这种新对手时,中国企业除了在对方的标准下积极应对外,很少有改变结局的力量。这是一种不对等的较量,也是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种局面下一方面要靠企业本身艰苦卓绝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利用可能的手段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某专修产业经济学的专家建议,我国政府应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贸易政策,做好研究,要有对应的手段和预案,特别是在细分的领域里,要研究哪些领域何时会遇到何种问题。不仅要有应急的预案,更要鼓励行业协会发挥作用,要有意识地支持企业在树立海外品牌和形象上进行投入。另外还应该在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情况下,利用国内的市场来制衡国外政府对中国企业进驻其市场的阻碍。 该专家认为,对于一些已经发生或者还未发生的国际贸易,应建立贸易摩擦、贸易纠纷的应对预案,防患于未然。政府作为决策的执行者,更是要对企业形象的培育大力支持,继续支持自主创新,鼓励企业争取从低成本优势转型到创新优势、技术优势。 通信业资深专家、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常务理事长邓寿鹏表示,中国应该利用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与被兼并企业所在的地区或者国家进行一些外交上的沟通,阐明我们和该国家该地区的合作是共赢的,而不是争夺利益。 邓寿鹏说:“中国企业重组海外企业,大量的就业、高质量的管理还是留在了该国、该地区。所以这种兼并是帮他们更好的发展,或者让一个处于困境的企业走出困境。这样的话,他在公众层面、国家层面、商业层面上,都会更多地支持这种兼并。所以我们进行跨国兼并的企业,在商业、公众、政府的层面都要下功夫,这样的话,我们走出国门,去谋求更多的国际合作,包括对该国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会更顺利一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曾建平则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在金融政策上,比如保险、对外信贷方面,为谋求海外发展的企业提供进一步的帮助和支持。 行业协会大有作为 “从产业角度看,企业之间的竞争如果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与政治产生关联。走出去的企业必然会面对种种困难,海外市场对于本国市场和本土企业的保护,是一个国际化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赛迪顾问高级副总裁赵刚对于民企出海受阻有着自己的观点。 专家指出,我国各个行业都有行业协会,未来行业协会在企业进军海外的过程中应起到更有力的作用,政府也要鼓励行业协会代表企业争取应得的利益,或者为企业承担或缓冲一部分压力。行业协会存在于政府和企业中间,应当为双方做一个有效的连接。在国外,行业协会的作用很强大,而中国的行业协会能力往往偏弱,或者带有官办色彩。这就直接导致行业协会在为企业协调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很给力。 “政府应该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在某些矛盾比较突出的行业和领域,应该大力地鼓励行业协会出面协调矛盾。”上述专家进一步解释道。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剑秋认为,从产业方面来看,华为作为一个制造型企业,应该适应产业,特别是适应产业链的变化。“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信息通讯业主要是制造业驱动,但是现在变成了服务驱动。华为在变革中要有明确的定位,应在产业链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产业应该给企业以推动,相应地,企业也要适应产业的发展。” 自我防卫 提起华为,业界自然而然地会想起垫子文化、军事化训练,这些都是华为文化的一部分,但华为文化的根本是忧患意识,这是任正非一手拓造出来的。熟悉华为的专家认为,通过多次的海外遇险,除了政府与产业层面,华为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出发,找到症结所在。 该专家谏言,华为应该启动全球范围内品牌和形象的培育,前提是要对国际规则进行充分研究和准备,而不仅仅是对技术和销售的研究。此外,华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在对国外的法律法规的适应度调整方面,在对国外关键力量的游说制度方面,必须迎头赶上。 赵刚则表示,华为的当务之急是改变过去给人留下的低成本倾销、竞争的印象,制定国际品牌策略,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表示,从公司内部来讲,华为不是一家上市公司,还没有按上市公司的要求来进行信息披露,这是华为这个企业目前来讲最大的短板。“目前华为还是通过EMT决策委员会来进行管理,作为一个已经进入千亿俱乐部的公司,华为的公司治理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陈金桥认为,在这方面,华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案例。他认为,华为的公司治理最后还是会走向上市,但是这个路怎么走还要经过全球市场的考量。“公司治理、经营稳定性、重大决策、业绩指标的及时发布,对客户和竞争对手都很重要,随着华为海外市场份额的增长,在国内市场不是短板的信息披露可能会变为短板。” 赵刚对于华为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表示:“只要把产品、服务做好,市场自然会欢迎。通过给当地带来产业机会、就业和关联利益,通过市场选择,最终华为还是能把堡垒攻打下来,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