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建立创业培训基地44个、创业教育示范基地4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8亿元,直接扶持9579人实现自主创业;参与创业活动59万人,成功创业4万人,带动就业20万人。我市全力推进国家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短短一年多时间,便取得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 12月7日,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绩效考评会议”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88个城市的3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市被确定为作大会经验交流发言的6个城市之一。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炜就我市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 我市去年被列为全国首批82个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之一。一年多来,全市上下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坚持把产业发展、助推创业、促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市政府、市级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园区均建立了以 ;“一把手”为组长的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绵阳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创业。各级人事、财政、工商、税务、国土、政务服务部门及工会、妇联、团委等分别制定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创业、创业用地、税收优惠等支持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及“一站式”服务等规定或实施细则。 资金是创业者创业初期遇到的最大难题。我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如对符合条件的初创人员减免税费、提供经营场地并减免租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给予一次性5000元创业扶持补贴等。到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已投入创业扶持资金2.05亿元,并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管理权限由市级下放到县级政府,贷款额度调高到200万元。各级金融机构强化业务创新,简化审批手续。如今,全市各级金融机构已向创业者投放小额贷款1.48亿元。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实现一条龙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的重要环节。我市把孵化基地建设与科技城建设相结合,由政府投入资金扶持各类孵化基地建设。已建成中物院军转民孵化器、科创区灵创科技电子信息专业孵化器等3个国家级孵化中心。去年以来,这些孵化基地成功孵化出科技型企业30余家,带动吸纳就业2600余人。 占地21.5亩的“北川羌绣园”是北川劳动社保局授牌的创业孵化基地,将解决300多名绣精品绣娘长期就业,并通过园区羌绣学校的培训,以及大量订单带动2000多合格绣娘创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极重灾区“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的奋斗目标,我市结合各地特色,积极引导灾区群众走自主创业就业的路子。北川的羌族特色商贸创业园、平武的报恩寺创业一条街、江油的“太白广场”,这些受灾群众的成功创业典型有效带动了其他受灾群众的稳定就业。同时,我市在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时,也注重产业项目对创业就业的带动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引入企业400余家,吸纳就业近6万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