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手握近90亿新募资金的国药控股则又加速了"行业整合"趋势。据估算中 国有7000家到12000家医药流通企业;在美国则是3家巨头拥有医药流通市场90%的份额。尽管国药控股这一年多"南征北战",但市场格局尚未明确,因其市场占有率仍不到10%。 2008年投资中信医药时,NEA和蒋晓东都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医药投资从来不能指望立马见效",蒋晓东说,他们的投资理念都是"不求未来3年会怎样,但求未来十年会成长成好公司"。这也是NEA旗下基金存续周期长达12年的缘故,因为其中有一半投资于医药领域。 但时隔仅仅2年,其就迎来了收获期。 2009年底上海医药集团发布公告:其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实业医药科技集团,收购Northern Light Venture Capital II持有的CHS2.63354%的股权,同时与百奥维达中国基金、礼来亚洲风险基金和NEA基金就其持有的CHS55.45%的股权达成"不可撤销的排他性收购"协议。 注册在开曼群岛的CHS,其实质性资产即为中信医药。尽管这笔并购案还在路上,但其约40亿元的交易金额已经创下了国内医药商业领域的收购之最。 这种局面,并非2008年所能想像的。 "国药控股的上市,对这个市场的起爆作用出人意料。"NEA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蒋晓东说。2009年9月23日,以国内"医药分销龙头"概念在港股挂牌交易的国药控股,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追捧。发行市盈率为24.6倍,前段时间更高达近58倍。当时市场人士描述,若想"抢"到国药控股的股票,需"提前很久、重金部署"。这也引爆了医药流通领域的投资热潮。 就在国药控股上市后不久,复星医药三季报称:国药控股对复星医药的利润贡献额达17.32亿元,对每股收益的贡献则高达1.4元。即使在IPO后,复星医药仍持有国药控股35.28%的股权。 手握近90亿新募资金的国药控股则又加速了"行业整合"趋势。据估算中国有7000家到12000家医药流通企业;在美国则是3家巨头拥有医药流通市场90%的份额。尽管国药控股这一年多"南征北战",但市场格局尚未明确,因其市场占有率仍不到10%。 仍有机会一争高下的状况,促动了同业纷纷跟风。一个特别能说明"风向标"的案例,即华润医药重组北药收官,"形势发生了变化,2年前成立的事情现在不见得成立"。 自从2006年12月华润以20亿元收购华源所持有50%的北药股权,但一直"未能介入北药的经营管理",北京市国资委甚至在2008年表示出"增持北京医药"的意愿。事情却在2009年底、2010年初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华润因此能成功重组北药。 由于仍处于缄默期,中信医药各方投资人不愿过多谈及交易细节乃至交易北京,只说他们不过是"顺势而为":依托于一个大平台,或许大家都能长得更大。而医药流通业或许又是整个医药投资领域的一个缩影。 "整个医药产业就像一个个绞在一起的齿轮",NEA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蒋晓东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共同向前。 2008年是关键 记者:NEA在2005年就进入了中国,但直到2008年才投出包括中信医药在内的案子。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蒋晓东:我们确实是花了两三年去看中国市场。医药投资迥异于其他行业,它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领域,任何一个环节发展不到位就会阻碍整个行业的发展。其他行业或许可以通过某种颠覆性的商业模式而发生质变,医药领域不太现实。比如中国医药行业一直被质疑"只有制造、没有创造",但美国市场的高度创新是基于消费市场的高药价带来的极高毛利为支撑的。但若药品在中国市场也实行差异化定价,谁来为此埋单?重新走回到公费医疗不现实,完全由消费者个人承担也不现实。商业保险等市场化支付体系迄今仍困难重重,就我们所知各家保险公司中的相关险类所占的比重是极小的。 2008年以后发生了什么呢?首先是医改重启。从国家高层领导牵头医改办这样的组织建构上,我们看到了国家此次改革医疗体制的决心,这在过去十年都是第一次。其次则是消费市场的反应,2006年无疑是其中的一个拐点。这4年来中国公立医院的床位数在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整体规模也在快速增长,尽管发改委对药品单价一降再降。还有一点,则是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出现,这无疑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做投资就是个"顺势而为"的事情,中国医药领域的发展大方向从2008年以来是非常明确的,我们就跟着大势走。尽管方向明确,但谁也不知道市场的"临爆点"什么时候会来到,惟一确定的是这个市场十年后会有质的不同。 记者:但流通为何成为首要投资方向?与医药系统性发展的逻辑相吻合,NEA的投资是否也是全线布局? 蒋晓东:尽管医药是个系统性问题,但流通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比如最近上市的某医疗器械公司,其公告某种产品的出厂价仅为3000元,但上市销售的价格却高达12000元。公众很容易就认为,是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才导致了9000元的差价。医药流通领域势必迎来大变革,在规模增长的量变基础上将形成重组整合的质变,就如同在美国和日本等成熟市场。对中信医药的投资,就是在对产业发展、国家政策以及现实情况的通盘考量之下作出的。与此同时,我们还投资了2家CMO(Contract Manufacture Outsourcing,医药合同制造外包)企业、1家医疗服务企业。对CMO的投资,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首先是抢占医药研发的国际化转移所带来的外包机会。欧美大药企的新药研发逐步往海外转移的进程,初步估计这将是个几千亿美元的庞大市场;而承接这种转移也能实现国内制造业的升级,药物级别的精细化工显然属于高端制造业。尽管中国之前也有相关产业,但都集中在诸如青霉素等的低端原料药出口。其次则是有助于国内药品生产企业提升生产标准。国家发改委现在鼓励片剂、制剂出口海外,规定出口的药品若返销国内可以准予一定程度的高定价,因为这类药品已经得到了美国FDA的认可、质量上是有保证的。但目前尚没有任何中国生产的片剂、制剂出口海外,国内也只有很少几家的药企得到了CGMP的认证。这项认证是由美国FDA官员亲自做现场调研,涉及几千个环节的问题。(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