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涟城镇工业集中区,刚刚落户的盛邦制刷厂厂房里,还散发着浓浓的油漆味。24岁的“老板”侯一凡在这里忙碌着。侯一凡是2009年7月来到涟水的大学生村干部。一年多时间,侯一凡不仅村官当得有声有色,还成了一个年轻的“企业家”。“涟水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村干部搭起了创业舞台。”“这一年多来,每当企业遇到融资、招工等难关一筹莫展时,县里都会向我伸出援手。”说起自己在涟水的创业经历,侯一凡感触尤深。现在,除了制刷厂,侯一凡还在涟城镇工业集中区办起了手套厂。 如今,像侯一凡这样的“创业型”大学生村干部在涟水越来越多。大学生村官创业在这里已成为一种“潮”:来涟任职的150余名大学生村干部中70%以上有了创业项目,其中投资30万元以上的项目31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9个。激励引导:让大学生村干部“敢创业” 涟水,是全省大学生村干部最多的县之一。如何培养这些刚出校门甚至远离亲人的“80后”,着实让县委县政府动了一番脑筋。可喜的是,几经探索,涟水走出了一条适合县情、符合人情、切合民情的育人之路:亲情留“心”,责任留“人”,创业留“根”。 为了让大学生村干部尽快成长起来,走上创业之路,成为基层致富的领头雁,涟水注重引导,强化激励,在全县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让年轻人敢于当老板。 创业实践汇报会、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现场观摩会……在涟水,大学生村干部看到的、听到的,最多的就是“创业”。一些“创业型”大学生村干部成为当地的“新闻人物”。而身边的榜样,也使大学生村干部学有标杆、干有目标,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有效激发了大家的创业激情。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村干部嵇芳,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创业座谈会后,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到村仅3个月就兴办了雨露医疗器械厂。去年,嵇芳投资550万元创办的涟水县雨露塑料有限公司开业。这是她自创办雨露医疗制品项目掘得“第一桶金”后,“二次创业”上马的又一工业项目,目前企业已经成为今世缘酒业配套产品供应合作伙伴。多方给力:助推大学生村干部“勇创业” 创业路上多坎坷。仅靠热情,难以成功。对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干部来说,项目、资金、技术成为创业的几大关键点。对此,涟水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帮着挑项目、找资金、学技能,助推大学生勇于创业。 县里编印《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手册》,按照“投资少、风险小、收益快”原则,遴选出50个创业项目供大学生村干部选择;成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顾问团,组织有关专家上门服务,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项目“问诊把脉”,指导大学生村干部围绕自身的专业优势选项目、围绕任职村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选项目、围绕市场需求选项目。北集办事处朱桥村是回民集居地,当地有屠宰加工牛羊肉传统,大学生村干部吴松接受项目建议后,创办了淮安市福盛堂食品有限公司,开发了牛羊肉真空包装礼盒。 不差劲头“就差钱”,是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遇到的共同难题。涟水将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纳入全县“农村党员干部致富工程”范畴,优先为他们办理贴息贷款,出台《涟水县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金使用和管理办法》,设立1000万元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金,与省有关单位合作实施“创业富民、阳光育才”工程,为每位创业的大学生村干部提供不少于10万元贴息贷款。对创办规模比较大、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可以提供50万元以上的贷款。全县先后有35名大学生村干部拿到贴息贷款近500万元。 涟水为创业大学生村干部量身定制“培训菜单”,进行涉农政策、企业管理、养殖和种植等知识培训,从县直部门选聘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指导员”,在乡村选择创业大户作为他们的“创业辅导员”,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全程服务:扶持大学生村干部“创大业” 涟水积极构建服务平台,打造“绿色通道”,扶持大学生村干部创大业。 在企业注册、场地安排、环保评估、证照办理等创业涉及的方方面面,涟水为大学生村干部提供便捷服务,做到手续化繁为简,效率能快则快,费用能免则免。县工商局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优先受理、优先登记、优先发照,同时免收登记等各项费用。县地税局根据税收政策,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在同行业中执行最低标准。县卫生局公开承诺大学生村干部自主创业,涉及办理卫生许可项目,将予以全程帮办,并免收所有费用。县软环境办公室为创业大学生村干部发放“绿卡”,对创业项目挂牌保护,实行分段管理和服务。 该县选派大学生村干部到县开发区企业、管委会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南禄办事处东兴村村委会主任助理王坤,先后创办了东兴肉鸽养殖场、淮安市太和食品有限公司。他一度认为小公司管理无所谓,就是查查出勤,发发工资,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由于管理水平跟不上,企业发展总不太顺利,效益进展不明显。市委常委、涟水县委书记李卫平了解情况后,协调安排他到县开发区广梅制衣有限公司跟班学习。现在,王坤非常感慨地说,经营管理细节决定成败,管理出产品,管理出效益,管理也出生产力。 (姜万生 马兆万 王新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