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农历正月初五,在四川南充的一个村头,17岁的女高中毕业生刘萍一步三回头地向不断流泪的父母挥手告别。家里实在太穷,高考落榜失意的她不忍心再让年近花甲的父母借债供她复读,听说新疆地广人稀,钱好挣,便不顾父母的再三劝阻,怀揣着从亲友家借来的2000元钱,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八千里之外的新疆是她遥远的致富梦境。 走出乌鲁木齐火车站,刘萍一身蓝棉衣肩扛铺盖卷的形象,连旅店拉客女都抛来鄙夷不屑的眼光。繁华的乌鲁木齐没有像她这样贫穷“盲流”的立足之地,举目无亲的刘萍只好连夜搭车赶往石河子,投奔一个远房亲戚表舅。但在石河子转悠了6天,却找不到赚钱的合适生意,她不愿拖累表舅,不顾表舅母的再三劝阻,又独自向西行200多公里,来到边陲小城博乐,好歹落下了脚,做起了摆地摊生意。 缺少资金的刘萍懂得集腋成裘的道理。她也只能从贩卖小东西起步,卖拨浪鼓、头花、耳环、钥匙链、打火机、塑料小玩具等,虽然每件只能挣一角钱左右,但她决不放过任何一次细微的赚钱机会。在别人满口“盲流”“无业游民”“四川灾民”的讥讽声中,在被别人以“妨碍交通”“影响市容”为借口的随意驱赶中,刘萍牢记“和气生财”的古训,学会了忍让和宽容,以诚相待,童叟无欺。她敦厚诚实的人品逐渐得到当地人的认可,买她东西的人越来越多起来。就是靠着这一分利的积攒,第一年她居然赚了9千元。 初次经商的小小成功,激励起了刘萍图谋发展的壮志,她不甘心再在地处边陲的小城里摆地摊赚小钱。入疆的第二年秋天,她怀揣两万元血汗钱,闯入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学着其他老乡做商品批发生意,却不曾想栽了个大跟头。那年秋末,她从南方服装商手里批购了300件羽绒服运到乌鲁木齐,但因缺乏服装商品质量鉴别意识和经验,之后被人发现绒服的内里以次充好,一番辛苦折腾不算,用心血挣来的一万多元全赔了进去。刘萍为此大哭了一场。但她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做生意时不仅要考察对方的商德,对商品的质量也要格外重视起来,对选购商品品种也分外慎重。 几年的观察思考,几年的商品更换,几年时赚时赔的摸爬滚打,使刘萍不仅积累了数百万元的生意资本,而且大大开拓了商业眼界,广交了许多商界朋友,丰富了经商经验,为她日后的事业发展筑起了一座跳台。其间,刘萍总结的最宝贵的经商经验就是以诚为本。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扭转了某些人头脑中“无商不奸”的传统观念,特别是扭转了不少新疆人对外地人的不雅偏见。 对于非常重视资金周转的商人来说,一般是不愿意无偿向外借钱的,特别是女商人对金钱抠得更紧。 但刘萍却不以此为然,当年摆地摊的艰辛经历使她对“雪中送炭”一词情有独钟,她把帮人解困作为做人的崇高美德。这些年,凡是向她开口借钱的商界熟人,她总是有求必应,慷慨解囊。 1995年5月,有一个她认识不久的山东商人在乌鲁木齐洽谈成了一笔生意,急缺20万元的预定金,情急之中举目无亲的山东汉找到了刘萍借钱。刘萍不顾身旁表姐的再三暗示劝阻,马上把钱如数借给了这个山东商人。感动得山东汉子热泪盈眶,拉住刘萍非要认干姐不可。山东人拿着钱走后,表姐则埋怨刘萍心太实诚,因为此前有过好心借钱被人骗走10万元的经历。表姐的担心她再次上当受骗,借出去的钱又打了水漂。刘萍微笑着对表姐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做人的原则是:宁让别人负我,我决不负别人。世上确有骗子,但决不能因此无端怀疑一个向你求援的别人,危难之中以诚待人,帮人一把,才能广交四海之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