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山东青岛海云庵糖球会将正式拉开大幕,糖球、小吃、民俗工艺、民间杂耍等各种好玩的、好看的,都将等着市民前来尝试一番。昨日嘉禾路小吃街试营业,众多商家已使出浑身解数招揽顾客,尚未开幕的糖球会小吃街上人山人海,大家赶早来尝鲜。 “忍不住了,提前来尝个鲜。”虽说昨天是小吃街的试营业,但各个摊位都是鼓足了劲忙活。整条嘉禾路小吃街上所有摊位都开门迎客,每个摊位前都围满前来尝鲜的市民。“来尝尝鳄鱼串啦!”一家烤肉摊上不仅摆满了成串的烤肉,还将四条鳄鱼标本放在摊位上,向顾客展示自己烤的是正宗鳄鱼肉串。龇牙咧嘴的鳄鱼让过往市民心惊胆战,吃上一串烤鳄鱼肉可得有一点胆量。“10块钱8串了昂!”一家蒙古烤肉摊前,奔放的蒙古摊主则赤膊上阵,胸口写着10元8串的字样,边吆喝边跳舞,吸引好多游客前来捧场。糖球广场的糖球摊位也全部争相营业,红彤彤的糖球让过往市民眼馋。 今天上午,海云广场将上演糖球会开幕演出,海云广场西侧的民俗馆也将首次开门迎客。市民今天赶会可在海云广场观看茂腔、魔术、五音戏等7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糖球会上还有狮王争霸赛、中国第七届大型书画展、主题摄影抓拍比赛、曲艺联欢、木偶戏、老游戏大赛等活动等着市民参加。(记者 赵健鹏 实习生 程泉 摄影报道) 记者探访青岛糖球业户了解他们的创业史 新闻核心 在青岛如果说起糖球,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海云庵糖球会。每年正月十六,海云庵糖球会都会热热闹闹上演,在这个大舞台上,高家、一枝红、赖家、傻二等本地糖球业户使出浑身解数,将小糖球做成大生意。期间,他们也在一支支小糖球中品尝到苦辣酸甜的不同人生滋味。昨日,记者在即将开幕的糖球会现场走近这些业户,听他们讲述创业史,品味糖球中的不同滋味。 ◆苦◆ 艰辛创业自己当员工 记者在海云庵糖球会广场见到“一枝红”糖球摊的掌门人王贤亮时,这个48岁的汉子正和十多名女工埋头串糖球。“忙不过来,只好亲自动手。”王贤亮擦了把汗告诉记者,他24岁时做出了他的第一支糖球。当时和几个朋友做了个手推车,在台东三路附近沿街叫卖,那时最好的糖球2角钱一支。1990年举办第一届海云庵糖球会时,他花光家里所有积蓄,在糖球会上租了个摊位,串山楂、熬糖稀、卖糖球……都是自己一个人干。到现在为止,22届糖球会,王贤亮年年都参加。王贤亮说,参加糖球会是“学活”的好机会,糖球会上每年都有花样推出,参加糖球会得留心琢磨。王贤亮说,虽然他在全市开了不少连锁店,但仍停留在小规模手工制作上,他的目标是尝试机械化生产,然后注册“一枝红”商标,把糖球送进超市。 说起创业的辛苦,现在拥有38家店铺、170名员工的傻二糖球老板钱建国很有感慨,2007年他在青岛起家的时候,只有7名员工,在李村步行街租了间18平米的店面。他和员工起早贪黑,串山楂时即使把手扎伤了也得戴着手套坚持,一串就是几个小时。 ◆辣◆ 南下深圳遇“滑铁卢” “做糖球生意并非一帆风顺。”高士湘告诉记者,他们兄弟几个一直想让“高家糖球”不但在青岛有名气,还要把糖球做到全国各地,结果第一次走出青岛就碰了钉子。 深圳的中华大庙会在全国很有名气,1992年时,高家兄弟决定到深圳去赶庙会。全家十二三口子,开着一辆大拖盘车上路了。车上装满山楂、白糖、煤球和路上吃的粮食。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次出动几乎让 “高家糖球”倾家荡产。高士湘说,包括北方人买糖球,一人一买买一包,一支糖球攥手里,一会就吃光了。而南方人不这样,他们几个人结伴才买一支糖球,每人从糖球上吃一个山楂球。摊位上做好的糖球卖不出去,而且南方天气暖和,过不了几个小时,山楂上的糖球就开始化了,卖相不好就更不好卖了。这一次,高家赔了三四万。有了南下赶会的经验,高家糖球之后再赶会都选择跟青岛环境相近的城市,之后在田横岛、莱西、莱阳、威海、临沂、济南等地赶会,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
◆酸◆ 父子偷偷上街卖糖球 30年前,高家糖球可不像如今这么有名气,高士湘的父亲高炳南13岁就从济南来青闯荡,打拼了几十年,终于在广饶路上安家落户。每到冬天,高炳南就会做点糖球卖。山楂、白砂糖都是托关系搞来的,没有竹签子,都是平时上街折的树枝子,扒掉树皮,洗净削尖,凑合着用。那时不准上街做生意,遇到带“胳膊箍”的就会被没收东西。高士湘跟着父亲把卖糖球放在菜篮子里,再蒙上块布,偷偷地卖,八分钱一支,每支能赚一两分。由于电影院门口好做生意,高家兄弟们把各大电影院的电影播放时间表背得滚瓜烂熟,台东电影院卖完了,就跑遵义影院,看时间差不多了,又往大光明跑。到上世纪80年代,兄弟们就可以和父亲一起扛着草耙子上街叫卖了。慢慢的,高家糖球在广饶路周围小有名气。 1989年四方区要搞糖球会,第一次参加糖球会,高家人不知道该准备多少糖球,好不容易搜罗了两三千斤山楂,赊了些糖就匆忙赶会去了。支起一个炉子,兄弟四个轮流掌锅、粘糖、穿串、收钱。“当天一算账,扣去费用净赚1000多元!”高士湘说,1000元钱在当时可是笔大钱,重修海云庵时,他父亲把这笔钱捐了出去。随着糖球生意越做越好,高家很快就在那个年代成了有名的“万元户”。(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