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迷失在诚信沼泽里的在线教育,能否迎来凤凰涅槃? 近两年来,在线教育行业师资宣传造假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在从业者看来,随着在线教育行业进入爆发期,诸如资历造假等问题正在严重影响着行业的良性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师资造假不断?对于这个行业顽疾,又该如何解决?(11月22日 《北京商报》) 此前,媒体报道了新东方泡泡英语等在线教育企业涉嫌对应聘者学历包装,毫无经验的新教师摇身一变,成了“名师”。现某企业被媒体爆料涉嫌师资虚假宣传后,在线教育的师资造假现象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在线教育企业,有的是在线教学上的翘楚,有的是在线辅导的魁首,他们尚且如此,那么,在在线教育的这个“贾府”中,还有干净的石狮子吗? 如果把在线教育看做是一笔交易,商家不但要精心打造高质量的产品,还应当以诚信对待顾客,客观公正,不能欺蒙,搞虚假宣传;如果把在线教育当成教育来经营,管理平台更应当坚守“解惑与育人”的本质,以真诚来打动用户,赢得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所以,无论如何,在线教育用师资包装、学历造假的手段招摇行骗,既是对用户权益的藐视,对在线教育的玷污,也是对自身前途的不负责。虽然经历了,可以说,师资包装造假,对在线教育的腾飞插上一只沉重的翅膀。 在线教育是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能为受众提供更加充裕的学习渠道和更为丰富的体验,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性。然而,靠虚假的包装来撑门面,终究得不到用户的认可。那么,究竟什么是在线教育师资造假这一行业顽疾的根源?在笔者看来,无非是以几点: 其一,缺乏管家的“婆婆”,监管乏力,造假的成本不高。有了生源才有财源,高学历、经营丰富、名家名师……这些师资招牌是吸引用户的噱头。现在处于在线教育发展的初期,约束性法规还不健全,职能部门还不明确,大家都浑水摸鱼,你若老老实实地标注师资,必定被劣币淘汰出局。而就算你包装了教师的身份,编造了教师的学历,欺骗了用户,也仅能收到了舆论的谴责,而不会受到法律的惩戒,违规造假成本极低。 其二,信息不对等。学生及家长对名师的盲信盲从,但又无法对所谓的“名师、名校、高学历”进行核实。就某些在线教育里的“名师”而言,他们在管理平台的授意和帮助下编造学历,家长无从查起。再者,在职教师能否线上兼职?这依然是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在线教育的教师们就以此为接口,搪塞自己真实的工作单位,乃至真实姓名,旁人如何知道“名师”里的水分有多少?所以,注册的用户在了解师资时,只能全凭卖家一张嘴。 2014年,“互联网+”的春风吹向了教育行业,把“教育搬上互联网”的新理念让资本市场眼前一亮,在线教育在资本情绪高涨的运作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诚然,经历了一番风与雨的磨合,资本市场对在线教育的投入不再热情似火,而是更加理性。但据2016年的数字看,截至2016年底,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560.2亿元,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9001万人,同比增长23%,预计2018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可见,在线教育还有乐观前景。 据悉在师资造假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后,大部分在线教育企业对失实的宣传内容也做了些调整,然而业界仍然对此持审慎态度。退一步,即便更改之后的信息属实,但这算是一种逃避的策略,还是改自新呢?我们不得而知。在缺乏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时候,浑水摸鱼是一种姿态,用慎独的情怀诚心对待用户,也是一种姿态,未来的路怎么走?当然靠在线教育自己选择。 打造一个品牌不容易,珍惜来之不易的声誉。显然,将学生更好的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把诚信创当成企业的核心文化,才是明智选择。或许,真实的师资力量得不到暂时的虚荣,但它能为企业发展注入“诚信”的血液,将是弥足珍贵的长久动力。迷失在诚信沼泽里的在线教育,当然换不来凤凰涅槃,如何打造值得信赖的高品质在线教育产品,让企业展翅高飞?这一点企业会心知肚明,但愿不愿为此付出努力,那就看企业自身的态度了。 (未来网评论员 黄齐超)(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