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40岁的盛发强还仅仅是成百上千民营企业家中不起眼的一员。创业板的大幕拉开,第一批登陆企业的身份和资本市场双重助力迅速将北京探路者股份有限的董事长——盛发强推到了公众面前。 虽然知名度和媒体曝光率提高了很多,但白色的衬衫搭配灰色西装的盛发强,面对媒体“轰炸”式的包围还是略显拘束。他告诉CBN记者:“登陆创业板是我和整个公司已经筹备了2年的事情,其实我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从零开始,家族贡献很大 谈到探路者的创业轨迹,和盛发强本人所学的测绘专业有密切联系。1988年,盛发强考上中南工业大学测绘专业,这个专业需要学生们经常进行野外勘测学习,但那时,很少见到专业的帐篷、睡袋。 一顶帐篷后来改变了他命运的轨迹。 毕业后的盛发强并不安心于在设计院工作,一心想自己创业“闯出一番天下”。在一次“全国专利新产品博览会”上,他看到了一个新式的折叠式休闲帐篷。 这个帐篷,让盛发强的眼睛亮了起来,对方出价20万元,几经与技术方谈判,最终他用5000元低价买下专利。 拿到专利后,盛发强去江苏待了一个多月,就为了学习怎么做这种帐篷。1995年,盛发强注册了北海天惠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投入10多万元,生产了1000顶帐篷,命名为“天乐”品牌。 南宁文化体育用品博览会,是盛发强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当天他签了80多万元的合同,成交了10多万元。随着公司的发展,生性不安分的盛发强又在 1998年把公司搬到北京。将 “天乐”改名为“探路者”品牌。“我们当时想过是叫探索者还是探路者,最后讨论觉得还是后者更贴近产品。” “最初公司只有两排平房,条件非常艰苦。每个人身兼数职,工资又很低。” 盛发强向CBN记者回忆说,那时候只能靠亲戚朋友的帮忙。 在登陆创业板的过程中,企业“去家族化”一度成为极具挑战的话题。盛发强对此并不回避,他认为“去家族化”应该从两个层面解读,更清楚,也便于分析。 “第一就是作为从股东层面讲,探路者几乎是从零开始发展,这种条件的家族化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我觉得是一个很正常的发展过程。第二是从管理层看,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引入更多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上市后平台更广阔,我们还会引入更多的职业经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