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产业领域,只要是和人以及人的生活方式有关的,都可以作为“商机”的切入点。“保健品”、“今年过节不收礼”、“医药代表”,这些关键词也许是中国读者在看到《健康产业的商机》后的第一联想。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当什么东西被冠以“产业”以后,就开始变得不再廉价、不再免费。
(责任编辑:admin)
现实中的零和博弈 为啥加上“产业”两个字,好端端的东西就能让我们产生如此不良的联想?这似乎得从当前市场中一些不良现象说起,即是 “非赢即输”,用时髦一点、专业一点的词汇来形容,则叫“零和游戏”、“零和博弈”。 范伟在《求求你,表扬我》里面有段“幸福论”,就是这一不良现象的最好代表:“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于是乎,想要自己真正幸福起来,必须让别人首先不幸福,也就是把别人手里的肉包子先抢到自己手里,“不幸”了别人,“幸福”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被广为关注的“远红外按摩床”、“地沟油”、“问题狂犬疫苗”皆属此类。 如果一本书,不仅谈论“健康产业”,还要在其中寻找商业机会,凭着我们受到上述不良市场现象影响的判断力,我们也许会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恰恰就是这么一本舶来的书籍,给了我们中国读者一种全新的视角,用以解决我们当下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那些洋模式 纵观《健康产业的商机》一书,作者贝恩德·埃贝勒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非零和博弈”,企业如何通过为大众提供持续、有价值的服务来获得持续不断的利润,也就是“商机”。 无论是坚持“自始至终的企业哲学”的天然食品供应商阿尔纳图拉,还是运用“现代手段与传统营销之间的市场开发策略”的辅助治疗药品先锋薇莉达;无论是以“产品打动顾客的心”的网络资讯服务商宝宝俱乐部,还是“打造独一无二的产品核心价值与形象”的和乐婴儿俱乐部,这些优秀的企业,都在向我们证明,不用生产“问题奶粉”,也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而且还是持久的“健康利润”。 也许带有批判精神的读者们会认为,国外的产业体系与我国不同,社会成熟程度亦不同于我国。就算这些“洋模式”真的能够为我们带来健康,但其是否能够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健康成长”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的确如此,由于我们的法律、人文环境、市场成熟程度与作者所在的德国都不一样,上述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既然谈到了“商业机会”,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移植和模仿,如果有志于抓住健康产业发展的商机,我们更应该分析这些“洋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思想。 寻找商机的切入点 在本书的开篇,贝恩德·埃贝勒开宗明义,并没有直接对“健康产业”进行定义,而是首先明确了健康的概念。也许透彻地理解了什么是“健康”才能真正判断国外的模式是否对我们有参考价值。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就已经为现代化的健康概念奠定了基石:“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各方面都感觉完全舒适的一种状态,这并不是仅仅不生病或者不犯罪就可以达到的境界。” 此后,这一定义风行于世,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在今天,对于欧洲人来说:“健康就意味着具备积极地开展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动力。”而作者本人认为,健康的新趋势已经扩展至生活质量层面,他更加认同未来学家马蒂亚斯·霍克斯(Mathias Horx)对健康的定义:“现在所谓的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有了这种明确的定义,凡是能够通过给人提供“积极生活方式”的服务以及与服务相关的商业模式,都可以涵盖入“健康产业”之中。“在此,我们可以举一个书桌的例子,虽然书桌本身并不是纯粹的健康产品,但是由于顾客购买它时,所考虑的是它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以及制作材料的无害人体性质,一个普通的书桌也自然成为了‘健康产品’。” 作者的这种推论,无疑为我们过剩的制造业产能以及失业人口找到了一个出路。在“健康产业”领域,只要是和人以及人的生活方式有些关系的,都可以以此作为“商机”的切入点。普遍意义上的医药、保健品自然包括在其中,而最近10年左右兴起的美体塑形、保健养生疗法等等自然也不会被排除。更重要的是,无论大到建筑制造,小到家具设计都可以以健康作为服务客户的亮点,在健康产业兴起的大趋势中,分到自己的一杯羹。 但找到商机的真正前提,就是我们的企业,真正把总挂在嘴边、被反复提到的“客户价值发掘”作为核心考虑,多花点脑筋和力气,以此为起点,重新塑造自己的供应链和组织结构。显然,这要比生产问题奶粉要难得多,不仅仅是动动脑筋的问题,还要花上很多气力。 是否能够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首先有“道义上的立足点”,再去寻找“持久的双赢利益”。本书的作者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相信读过之后,您一定会获益良多。然而,真正走上“健康产业”发展的“健康之路”,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