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鸣:张教授刚才也说了他们的做法,确实跟上海理工大学有所不同。今年5月,上海财经大学成立创业学院,听了大家刚才所说之后,我们的刘志阳教授也一定有话要说,他是我们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的执行副院长,我们有请刘教授。 刘志阳:吴老师他们所做的上海理工创业班很有特色,实际上是走了一条以实践训练为主的道路。我觉得百花齐放才是比较正确的道路,上海财经大学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探索,我们也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我们对于自己的道路非常地清楚,一是创业型人才主要的载体;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平台;三是创新研究智库的根据地;四是我们学校创新创业的窗口。上海财经大学以服务业创新研究基地为主,刚刚我讲过了香港科技大学、天津大学都在技术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是我们没有这个优势,所以我们今后要探索的是服务业的路子。我们也建立了全国创业教育的论坛,很多高等院校都来到了这个论坛里面。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平台一起来探索一条新的路子,比如说我们发行了一个《创业评论》,这个《创业评论》就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特色。我们希望它能促进我们学校,当然也促进中国创新创业的步伐。当然我们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校本身金融特色,所以我们在创新创业教育里头一定要基于我们自身的特色来做。 刘志阳院长分享 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创新创业培养人才的模式。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最根本的是培养机制的问题,我们学校总结了两点:一是点、线、面结合。点是我的创业班;线是我们的创新创业计划,每年有800个学生可以选择项目;面是做创业通识,有1700个人选这个课程。二是广大的校友资源。我们有非常丰富的校友资源,他们不仅可以成为导师,也可以参与课程的建设和基金的发行。这些都是我们学校里的特色。 李肖鸣:从香港城市大学的三三三教学体系,还有暨南大学不转专业的做法,上海理工大学转专业学历教育方法,上海财经大学以创意型人才为培养的创业学院,有了各种不同的形态,这些都是我们中科创大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研究的案例。我们中科创大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致力于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创业案例,探索并研究中国本土《创业学》理论和实践,为将来在全国遍地开花的中科创业学院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而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教材是课程的工具。我们的教材体系也将采用目前国际上最领先的“慕课式教材”的理念来打造,力求从我们自身开始,就探索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我们中科创大研究院还要针对中科创业学院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做这样的案例研究。作为中科创大研究院,我们除了要定期发布研究课题,召开专家研讨会等之外,还邀请了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和创业教育专业人士来做研究员和特聘研究员,现在有请我们研究院的研究员王卫东来谈一下他的感受。 王卫东:我认为上海理工大学创业学院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探讨。但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探讨,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为创业分成技术创业、专业创业、行业创业、要素创业、家族创业,在诸多的创业当中,如果我们都转到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可能会有一定局限。我很赞同暨南大学普适性的创业教育,因为创业教育是广种薄收的,我们教一万个学生只有20个学生创业,这也是成功的。为什么要做广普性的教育呢?如果我不能教会我的学生去创业,至少要让我的学生学会尊重创业,因为我们要营造一种创业的氛围,营造一种创业的生态。所以让学生学会尊重创业也是一种收获。另外创业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或者是一种生命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体会到得与失、包容、团队、诚信、协同各种各样人生的历练,这种教育在中国的大学现在是格外缺失的,所以普适性在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更为重要。 王卫东老师分享 李肖鸣:刚刚我特别赞成刘继军总裁说到的“创业是企业的专业,教育是高校的专业,创业教育一定是校企合作的融合”,现在我们来说一下您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就从我这边开始说吧。 孙洪义:创业教育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也是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这两个特点就决定了创业专业不可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比如说,我上你的课我就能成为企业家了吗?上什么课也不能成为什么家,所以一定要经过实践,上语文课也不可能成为作家,所以实践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学校第一阶段第一层次就是普及教育,因为2007年教委就要求要普及教育。合作有一个特点也具有一个危险性,这种危险性也是必须的。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读书无用论,有些企业家讲讲就脱稿了,这些你们根本不用学的,都很尴尬,所以这个时候要企业家和老师之间有一个密切的沟通,要设计好这个框架,就是千万不能走向极端,理论教育也是必要的,实践教育也是必要的。 张耀辉:实践和理论大家都有共识了,但是以谁为主这是一个问题。我们暨南大学是这样做的,就是以学校为主导,吸收外部的支持,我们叫“三招保三创”。我们的“三创”,一是以创意为先,二是创新,以知识产权为先,三是创意,以行动为先。基于三创,我们也有三招:课程是招标的,是课程分解之后招标,而且对于校内是不花钱的,对于校外是花钱的。二是招商,现在我们讲到有很多的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是用大赛的办法。我们学校也是搞大赛,还有就是请那些投资人,到我们的现场路演。三是招聘,我们的团队在训练营里面,帮助企业进行转型,转型成了就成了新项目,没有转型成功就在企业进行就业了。所以我们大学和企业结合起来,暨南大学EMBA的生源量比较大,所以各个城市都可以帮助我们在上游做一下拉动,和在下游建立一个产业链条。 吴满琳:刚刚我想说明的是我们学校全覆盖分层次早就做了,然后我们的创业班不是单纯只有第一专业创业班,还有二学位,我们也做了,还有就是创业训练营也做了。我的感受就是创业是实战科学,就是在实战中去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点,这样才能解决创业教育一个痛点,高校创业教育痛点就是“两个缺”、“两个不”。“两个缺”:一是缺老师,老师要不仅要懂得理论,而必须是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和责任感的老师。二是缺实战,我们在校的老师缺乏经验和指导学生实战的能力。“两个不”:一是不落地、不接地气。二是不可持续性。我们的学生被我们点燃了创业梦想之后,怎么样为他们服务,让他们在创业梦想上走好走稳,这是高校创业教育的痛点。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有一些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这些企业家不是他们创业有多么地“高大上”,而是他们直接愿意为我们学校服务。我们每周的课,企业家是坐飞机到现场来的,包括李肖鸣老师。所以我觉得选企业家进入团队的话一定要有爱心,一定要有责任感,我认为教育本身是感动生命、呼唤灵魂的伟大的工程。这些老师,他们在创业教育中,帮助了我们落地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所以建议我们的同行们,如果选择我们的企业家老师的话,不是看他的企业做得多大,而是看他能不能够把他的经验、资源带着感情走进校园,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李肖鸣:我也是中科招商“千导”当中的一位,我也是带着爱心有情怀的导师。我们看一下上海财经大学的校企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