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务输出办公室工作人员阿布都维力·艾买提告诉记者,别看阿斯古丽不到30岁,但外出务工的经历非常丰富。从2009年开始,她到过广东东莞、山东青岛、福建泉州等地务工,今年才返乡开超市创业。 外出务工之前,阿斯古丽的家里比较困难,她初中毕业后就不愿再上学了。她迫切想改变家庭状况,为此,她远离家乡赴广东务工。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缺乏技术……阿斯古丽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学会了国语,还教姐妹们一起学国语。 在8年务工路上,阿斯古丽当过车间班组长、农民工带队干部、少数民族红心委员会员工代表,获得“优秀员工”“疏附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喀什地区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她为家里盖起了漂亮的楼房,添置了现代化家电和家具,引来街坊邻居夸赞。 阿斯古丽只是疏附县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名代表。近年来,疏附县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不懈地把促进就业作为民生改善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金钥匙”。围绕精准脱贫工作,疏附县积极向内地、疆内发达地州和本地用工企业,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转移就业工作。 按照“一户一人”的就业目标,目前,疏附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7.5万人次,劳务创收10.97亿元,其中贫困户转移就业超过2万人次。 在促进就业脱贫中,疏附县形成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就业工作的格局,不断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意识,围绕“产业带动、就地就近、疆内解决、援疆促进”,疏附县创新推行“园区就业基地+乡镇卫星工厂+家庭工厂”三位一体就业模式,重点打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基地,积极组织有就业愿望和有就业能力的劳动力转移就业。 如今,疏附县人口密集的乡镇建设了17座“卫星工厂”,引进电子、服装、地毯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同时,发展“家庭工厂”就业模式,帮助无法外出的劳动力在家中就业。 “转移就业不仅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还更新了群众的思想理念,增进了各民族间感情的交融,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今后,疏附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组织、多渠道转移就业工作。”疏附县人社局劳务输出办公室副主任努尔曼·艾海提说。 英吉沙县“卫星工厂”开辟就业新天地 □亚心网记者张丽霞 11月21日,在英吉沙县苏盖提乡阿其马艾日克村“卫星工厂”手套生产车间内,一群女工正在娴熟地将一只只手套牵边、缝纫、定型、包装。其他车间,也处处是工人忙碌的身影。 阿孜古丽·艾力在该厂工作已经三年。之前,她在外打工,每月的工资是2800多元;现在,在卫星工厂承包手套订单加工,最多时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 “我很高兴,不仅是因为我自己挣到了钱,过上了好日子。最重要的是,我还带动村里100多名妇女就业,让她们越来越自信,生活越来越好!”阿孜古丽说。 阿其马艾日克村“卫星工厂”是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设立的手套合作社。2014年,在山东对口援疆机制的推动下,山东济宁中兴手套集团在英吉沙县成立了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卫星工厂+农户”的经营生产模式,在英吉沙县设立总部,在乡村和社区建“卫星工厂”。总部将订单转变为生产任务,下达至各个工厂,工厂加工完成后通过物流发送给订户。现在,该公司在全县已开设运转卫星工厂35个,每年带动当地农民3000余人稳定就业,三年已实现近万人就业。 英吉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阿卜杜艾力·艾克木介绍,英吉沙县人均耕地不足两亩,全县30.1万人口中,有富余劳动力8.6万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这几年,英吉沙县把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作为实现社会稳定、推进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来抓,在原有短期转移就业和零散转移就业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城乡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稳定转移就业的新举措。 近几年,英吉沙县加大招商力度,先后引进山东济宁中兴手套集团、山东新大新精品服饰有限公司、常熟市锦绣针织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此作为促进就业的孵化器,推广“总部+卫星工厂+产业工人”的经营生产模式,开辟农民就业新天地。 目前,“卫星工厂”由最初的5个发展到123个,其中已经有60个实现投产,基本实现了172个村(社区)全覆盖;劳动密集型企业由最初的一家发展到12家,涉及手套、服装、针织、编织等产业,累计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7500余人。 阿卜杜艾力·艾克木说,“卫星工厂”的经营生产模式,不仅实现了培训和就业一体化,还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截至10月底,英吉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今年转移就业达10.9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5.7亿元。 阿克陶县把劳务输出作为第四大产业来抓 □亚心网记者张云梅 一个月7000多元工资,让果海尔妮萨·拜合提很知足,这既是对她心灵手巧的肯定,也是对她勤劳肯干的回报。 在2009年之前,果海尔妮萨是阿克陶县皮拉勒乡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在浙江的宁海华孚纺织有限公司,她已经成为手最巧的女工之一。 “我以前没有一技之长,靠种地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呢?这让我曾经非常苦恼。”11月21日,果海尔妮萨说,2009年乡里组织大家去浙江的一家纺织公司务工,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她积极报名参加,和众多姐妹一起来到浙江。自此,她彻底告别了烦恼。 “刚到浙江务工时,我每月的工资才1300元。为了多挣些工资,我经常利用加班和夜间到车间学习技术,一天工作16个小时,现在,我每月工资已达7500元。我在阿克陶县城买了房子,我会加倍努力工作,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果海尔妮萨说。 果海尔妮萨生活的改变受益于阿克陶县开展的劳务输出工作。近年来,阿克陶县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第四大产业来抓,按照“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的工作目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同时,阿克陶县在加强目标管理、强化技能培训、开拓劳务市场、搞好跟踪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今年10月底,阿克陶县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次,劳务创收约2.4亿元。向内地转移就业6391人次,其中贫困人员达到2600余人,占到了42%。 “目前,我们已与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地20余家企业达成长期劳务合作关系,主要面向制衣制鞋、纺织服装、电子电器产品制造等行业,人均月工资达3300元。”阿克陶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内地就业中,阿克陶县除做好与用人单位用工协调、强化务工人员管理外,还建立了劳务输出奖励机制:对务工满一年的家庭给予1000元奖励补助,满两年的给予2000元奖励补助,依次递增至5000元。 (责任编辑:admin) |